“當浮一大白!為衙內(nèi)賀!”
王衙內(nèi)面帶“愧色”拱手,眼角眉梢的得意卻藏不住。
有了“珠玉在前”,氣氛稍熱。幾位急于表現(xiàn)的世家子弟接連上前獻詩。
湖藍綢衫公子搖扇吟道:
“蟾魄初升照玉欄,清輝漫灑散花壇。
舉杯邀得姮娥醉,共賞人間錦繡歡。”(詠月,堆砌空洞)
“好!‘舉杯邀姮娥’!雅致!”
“月色撩人,公子好情懷!”
油頭粉面公子哥捏著嗓子:
“蜀錦天工織彩霞,名花傾國散芳華。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夸。”
“妙!化用青蓮居士,渾然天成!”
“散花樓比瑤臺,公子高才!”
面相老成的官員之子對著崔公深揖:
“崔公德望重如山,桃李春風滿蜀關。
文星今夜聚樓宇,照亮巴山云水間。”(赤裸裸拍馬)
“崔公高義,澤被蜀地,當?shù)闷穑 ?/p>
“照亮巴山云水間,氣象不凡!”
這些詩作,或詠月或贊花或頌人,辭藻華麗,用典“淵博”,引來陣陣叫好掌聲。細品之下,卻盡是應酬奉承、無病呻吟的平庸之作,如同精心包裝的空心湯圓。王衙內(nèi)坐在席上,嘴角含笑,享受著為他奏響的頌歌。
待詩潮稍歇,王衙內(nèi)眼珠一轉(zhuǎn),又向主座拱手,臉上擠出“求賢若渴”:“崔公,諸位前輩,今日盛會,英才濟濟。然小子觀之,尚有潛龍藏于角落,明珠隱于塵埃吧?”他目光如探照燈掃過邊緣衣著樸素的士子,最終精準定格在李白杜甫角落,嘴角勾起戲謔的笑,“咦?裴大家,那邊角落布衣佩劍的郎君,氣宇軒昂,不知是哪位高才?裴大家引薦之人,想必非同凡響?”
這章沒有結(jié)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倚在朱漆立柱旁的裴十三娘黛眉微挑,眼波流轉(zhuǎn),輕笑曼聲道:“衙內(nèi)好眼力。這位是綿州昌明李太白李公子,師從趙蕤趙夫子。旁邊是鞏縣杜子美杜公子。妾身觀其風骨清奇,邀來共襄盛舉。”她聲音清越,點明身份來歷,化解“布衣”難堪,更抬出蜀中名士趙蕤的名頭。裴十三娘幼時曾得趙蕤救命之恩,視其如父兄。李白持趙蕤薦書入成都,她得知后存了照拂之心,邀其入樓本為助其揚名,不料王衙內(nèi)橫生枝節(jié)。
“哦?趙蕤高徒?”崔公渾濁老眼抬了抬,在李白身上多停一瞬,帶著審視與訝異。趙蕤之名,在蜀中高層士林分量不輕。
“原來是趙夫子高足,失敬。”王衙內(nèi)嘴上說著,臉上毫無敬意,反添居高臨下的戲謔,“李公子得名師真?zhèn)鳎氡夭湃A橫溢。今日文會,正該一展身手!躲在角落默不作聲,豈不辜負裴大家美意,也……埋沒了趙夫子識人之明?”他刻意加重“識人之明”。跟班們立刻哄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