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出西陵,天地開闊。江風浩蕩,吹拂著獵獵船帆,也吹動著每一位“青蓮營”士卒心中的火焰。李白立于船頭,那“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豪情仍在胸中激蕩,但他的眼神已恢復了慣有的沉靜與銳利。詩意是靈魂的號角,而行動才是破敵的鐵拳。
幾艘快船并未在平靜的江面上做過多停留,而是憑借著順流與風勢,以最快的速度駛向預定地點——夷陵(今湖北宜昌)附近的一處隱蔽江灣。此地已是叛軍勢力范圍的邊緣,水陸交通便利,卻又因地形復雜,便于隱藏。
船只悄然靠岸,掩入茂密的蘆葦叢中。所有人迅速下船,在岸邊林地間集結。
李白目光掃過眼前這一張張經過九死一生、蜀道淬煉,已然脫胎換骨的面孔,沉聲開口,聲音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
“諸位,自睢陽而起,歷江淮,過荊襄,越蜀道,我等所為,皆在于今日。”他頓了頓,語氣斬釘截鐵,“范陽,叛軍巢穴,國之癰疽!郭子儀、李光弼二位將軍已率主力于正面鏖戰(zhàn),吸引叛軍注意。而我等之重任,便是化為一把尖刀,插入這癰疽之心腹!”
沒有慷慨陳詞,只有冷靜的任務下達。
“此行,兇險異常,九死一生。故,需化整為零,分頭并進。”
他抬手指向三位核心骨干:
“張彪聽令!”
“末將在!”張彪踏前一步,甲葉微響,神情肅穆。
“你率三十人,皆為原水師及精通水性者。沿水道北上,利用小船或偽裝商船,偵查叛軍沿河哨卡、水寨分布,并設法滲透至范陽以南的白溝(運河)一線。沿途留意叛軍糧草運輸路線,伺機記錄。十五日后,于莫州(今河北任丘)城外五十里,‘黑松林’匯合。”
“得令!”張彪抱拳,眼神中是對水路行動的熟悉與自信。
“燕十三聽令!”
“老子在!”燕十三聲音粗豪,帶著江湖人的干脆。
“你率三十五人,多為原綠林弟兄及擅長山地潛行者。不走水路官道,翻越大行山余脈,穿林過澗。你的任務是聯(lián)絡河北、河東地區(qū)仍在抵抗的義軍、山寨,傳遞我軍將至的消息,并繪制詳細的山區(qū)小路輿圖。同樣,十五日后,‘黑松林’匯合。記住,爾等是我軍的耳目與臂助,非到萬不得已,避免與叛軍大隊沖突。”
“放心吧盟主!這鉆山溝、找地頭蛇的活兒,老子門兒清!”燕十三咧嘴一笑,露出森白的牙齒,眼中是躍躍欲試的興奮。
“剩余三十五人,隨我行動。”李白看向最后一批士卒,這些都是“青蓮營”中武功根基最扎實、且心思最為縝密之輩,其中包括那名沉穩(wěn)的隊正。“我等走陸路,偽裝成流民、商隊護衛(wèi)或潰兵,混入北上的人流,直面叛軍盤查。目標是摸清主要官道關隘的守軍情況、巡邏規(guī)律,并設法先期潛入范陽外圍城鎮(zhèn)。”
分派已定,眾人并無異議,唯有眼中燃燒著更加熾熱的戰(zhàn)意。
“記住,”李白的聲音再次響起,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十五日,黑松林。無論途中遭遇何等艱險,活著抵達,便是首功!現(xiàn)在,檢查裝備,銷毀所有可能暴露身份的朝廷印記,只帶必要兵刃、干糧、金銀。一刻鐘后,各自出發(fā)!”
命令下達,隊伍立刻高效運轉起來。沒有人多言,只有窸窸窣窣的整理聲和偶爾低沉的確認口令。張彪那邊,士卒們開始檢查弓弩、水囊,將小船進一步偽裝;燕十三麾下,則紛紛檢查攀援繩索、匕首、以及適合山地行動的軟底鞋;李白這一隊,則開始換上早已準備好的各式破舊衣衫,往臉上涂抹泥塵,將精良的橫刀用布條纏裹,扮作落魄武人的模樣。
一刻鐘轉瞬即過。
三隊人馬,在林中空地相互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