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行宮,雖不及長安太極宮的恢弘壯麗,但在戰火紛飛的年月,也已極盡帝王威儀之能事。殿宇或許略顯倉促,但丹陛琉璃,金碧輝煌,禁衛森嚴,氣氛肅穆莊重,自有一股令人窒息的壓迫感。
今日的紫宸殿內,燈火通明,熏香裊裊。一場為慶賀范陽大捷、犒賞功臣的盛宴正在舉行。
絲竹管弦之聲悠揚,舞姬彩袖翻飛,一派歌舞升平。殿內兩側,文武百官按品階端坐,郭子儀、李光弼等前線統帥亦赫然在列,只是郭子儀面色沉靜,李光弼眼神銳利,與周遭一些文臣臉上洋溢的輕松笑容形成微妙對比。
御座之上,肅宗皇帝李亨,身著赭黃龍袍,面容雖帶著幾分長期憂勞的憔悴,但此刻眉宇間卻洋溢著難得的振奮與喜悅。范陽這把插在帝國心腹的尖刀被拔除,意義非同小可,足以讓他在顛沛流離后,真正看到中興的希望。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聚焦在大殿中央,那道卓然而立的青衫身影上。
李白并未更換朝服,依舊是一身略顯風塵的青衫,只是漿洗得干凈,發髻也重新梳理過。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平靜,既無得瑟,也無諂媚,就這么靜靜地站著,仿佛周身喧囂的慶賀、華麗的宮殿、乃至御座上的帝王,都只是他眼中流轉的風景。
在他身旁稍后一步,放著那個裝著李歸仁首級的木匣,蓋子敞開,露出里面須發戟張、死不瞑目的頭顱。即便死去多時,那首級上殘留的兇煞之氣和一道若有若無的冰冷劍意,依舊讓靠近的官員感到一陣心悸,下意識地避開目光。
“……愛卿李白,身負奇才,胸懷忠義,潛入范陽,焚敵糧草,斬其悍將,建此擎天之功,挽狂瀾于既倒,實乃朕之肱骨,國之柱石!”肅宗的聲音帶著激動,在殿內回蕩,“朕心甚慰!當重重封賞,以酬卿之功,以勵天下忠勇之士!”
他目光掃向殿內群臣,尤其是在李輔國等宦官和幾位宰相臉上略一停留,隨即朗聲道:“朕意已決!擢升李白為光祿大夫,賜爵楚國公,食邑三千戶!另,加授太子少保,賜丹書鐵券,賞絹帛萬匹,黃金千兩!”
旨意一出,殿內響起一片低低的吸氣聲。
光祿大夫是從三品文散官,地位清貴;楚國公是頂級爵位,食邑豐厚;太子少保更是東宮三師之一,雖多為榮譽銜,但地位尊崇,意味著被皇帝視為托孤重臣的預備人選;丹書鐵券更是免死金牌般的殊榮!
這份封賞,不可謂不厚重!幾乎是一步登天,位極人臣!
許多官員臉上露出羨慕、嫉妒,或是復雜的表情。郭子儀微微頷首,似乎覺得理所應當。李光弼則嘴角微不可察地動了一下,眼神深處掠過一絲了然。
然而,就在內侍準備宣唱,眾人以為李白要跪地謝恩之時,一個陰柔而尖銳的聲音,不合時宜地響了起來。
“陛下,封賞之重,足顯天恩浩蕩。”說話的正是站在御座側后方的宦官頭子,觀軍容使李輔國。他面白無須,臉上帶著謙卑的笑容,但眼神卻像毒蛇般冰冷,“然,老奴斗膽,有些許疑慮,不得不言,以供陛下圣裁。”
肅宗眉頭微皺,但并未阻止:“講。”
李輔國上前一步,細聲細氣地說道:“李居士之功,自不待言。然,我朝賞功,素來講究規矩法度。李居士此前官職不過左拾遺,雖有陛下特許便宜行事之權,但此番行動,調動私兵,深入敵后,雖建奇功,卻也…卻也難免有擅專之嫌。此其一。”
他頓了頓,目光似無意般掃過李白腰間的青蓮劍,繼續道:“其二,李居士武功蓋世,詩才天下無雙,然…畢竟非科舉正途出身,與江湖草莽、民間結社往來過密。楚國公位高權重,太子少保更是關乎國本,若授予…恐非士林所望,亦難免引人非議,謂陛下賞功過濫,有失…朝廷體統。”
他這話說得極其陰險,看似為國為民,實則字字誅心。先將李白的功勞打上“擅專”的烙印,再以其出身和交際圈為由,暗示他不配高位,更隱晦地點出“功高震主”、“結交匪類”的致命嫌疑。
殿內頓時一片寂靜。絲竹聲不知何時停了,舞姬也悄然退下。許多官員眼觀鼻,鼻觀心,不敢出聲。支持李輔國的幾個言官則蠢蠢欲動,準備附議。
肅宗的臉色沉了下來,顯然李輔國的話戳中了他內心某些隱秘的擔憂。他需要英雄,但也忌憚不受控制的強大力量。
就在這時,又一位紫袍宰相出列,乃是崔圓,他拱手道:“陛下,李公公所言,雖不無道理,但李白之功,確系擎天保駕,若賞賜過輕,恐寒了天下義士之心。不若折中,爵位、散官照封,這太子少保之職…或可暫緩,以示朝廷慎重之意?”
這是典型的和稀泥,既不得罪李輔國,也勉強承認李白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