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那番結合了杜甫血書、自身見聞與戰略洞察的陳述,如同在沉悶壓抑的思政殿內投下了一顆驚雷。殿內文武,神色各異,陷入了短暫的死寂。肅宗皇帝手指敲擊御座的頻率,不自覺地加快了幾分,顯示出內心的劇烈波動。
打破沉默的,是那位面色赤紅、氣息沉凝的老將,郭子儀。他踏前一步,聲如洪鐘,帶著沙場特有的質感:“李招討所言江淮危局,句句屬實!老臣在河北與叛軍主力周旋,深知其后勤多賴江淮漕運。若江淮有失,則我軍腹背受敵,局勢危殆!然則——”
他話鋒一轉,目光灼灼地看向李白:“招討所言‘奇襲范陽’,談何容易!范陽乃叛軍老巢,城高池深,守備森嚴。我軍主力被史思明、蔡希德等部牢牢牽制于河北,分身乏術。縱有奇兵,如何突破重重關隘,千里奔襲?此策……未免過于行險!”
郭子儀的質疑,代表了殿內絕大多數務實派將領的心聲。奇襲聽起來美妙,但執行難度如同登天。
李白對此早有預料。他并未直接反駁郭子儀,而是轉向肅宗,拱手道:“陛下,郭司空所言極是,奇襲范陽,確為行險。然,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叛軍如今氣焰囂張,正因其認為我朝廷只能被動防守,絕無可能威脅其根本之地!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我軍主力于河北正面牽制,正是為了給奇襲創造機會!”
他目光掃過在場眾臣,聲音清越,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自信:“至于如何突破關隘,千里奔襲……臣,或可效仿昔日之‘俠客行’!”
此言一出,眾人皆是一愣。“俠客行”?
李白微微一笑,繼續道:“臣無需朝廷調動大軍。只需陛下予我‘參謀軍事、聯絡義軍’之權柄,一紙空白告身(委任狀),以及陛下密旨。臣愿親率麾下‘青蓮營’精銳,并聯絡河北、河東等地仍在抵抗的義軍豪杰,組成一支精干之‘奇兵’。我等不走官道,不攻堅城,專揀山野小徑,叛軍防御薄弱之處滲透。沿途義軍,皆可為耳目、為向導、為助力!”
他頓了頓,語速加快,帶著一種令人信服的激昂:“此舉,兵力不在多,而在精;行動不在快,而在隱!一旦接近范陽,或可聯絡城中心向大唐之志士,里應外合;或可尋機制造混亂,焚其糧草,斷其歸路!縱使不能一舉攻克范陽,只要能將戰火引至叛軍腹地,令其首尾不能相顧,則河北前線叛軍必然軍心震動,回援老巢!屆時,郭司空、李光弼將軍等正可揮師猛攻,戰機必現!”
這番構想,將江湖手段與軍事戰略相結合,大膽而富有想象力,聽得眾人心神搖曳。這已不再是傳統的戰陣對決,而是融合了特種作戰、敵后破壞與心理戰的全新模式!
“荒謬!”房琯忍不住再次出聲駁斥,“區區百人,縱是精銳,深入虎穴,無異于以卵擊石!更何況,倚重江湖草莽,豈是朝廷正道?若事機不密,反遭其禍!”
“房相!”這次,不等李白開口,肅宗卻突然出聲,語氣帶著一絲不耐與決斷,“非常之時,豈能拘泥于常理正道?李愛卿于睢陽、江淮,已屢次證明其能!其所言聯絡義軍,亦是實情!朕看此策,雖有行險之處,卻正切中叛軍要害!”
皇帝的表態,讓房琯臉色一白,悻悻然不再言語。李輔國眼神閃爍,悄悄打量了一下肅宗的臉色,也低下頭,不再作聲。
肅宗目光重新回到李白身上,那疲憊的眼中,此刻竟燃起了許久未見的銳利與期許:“李愛卿,你方才所言,需‘參謀軍事、聯絡義軍’之權柄?”
“是!”李白坦然迎向皇帝的目光,“臣之本心,不在高官厚祿,而在平亂安民。有此權柄,臣便可名正言順協調各方義軍,將其力量納入朝廷平叛大局;亦可隨時向陛下及郭司空等獻策,不受層級掣肘。如此,方能最大程度發揮臣之作用。”
肅宗凝視李白良久,仿佛要透過那雙深邃平靜的眸子,看清他真正的意圖。殿內靜得落針可聞,所有人都屏息等待著天子的決斷。
終于,肅宗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種如釋重負又充滿期望的復雜情緒:“好!朕,準卿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