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扶著杜甫在巖石上坐下,又將酒碗遞到杜甫手中。然后,他端起自己的酒碗,目光掃過三人。
“今日,明月為證,大江為憑,能得三位知己相送,李白……此生無憾矣!”他聲音清朗,帶著一種釋然與豪情,“不必問我為何在此,只當這是我李太白,選定的歸處。”
他仰頭,將碗中酒一飲而盡!動作瀟灑,一如當年。
燕十三看著他,默然片刻,也舉起酒碗,一飲而盡,酒水順著他剛毅的下頜流下。他將空碗重重放在巖石上,發(fā)出“咚”的一聲悶響。
陳碩真眼中含淚,她知道李白的去意已決,任何醫(yī)術(shù)、任何勸說都已無用。她雙手捧著酒碗,微微顫抖著,也將酒飲下。
杜甫捧著酒碗,淚水滴入酒中,他哽咽著,想說什么,卻終究化作一聲長嘆,將混著淚水的苦酒吞下。
這章沒有結(jié)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
“好酒!”李白哈出一口酒氣,笑道,“只可惜,未能與達夫同飲此杯。”他提及高適,氣氛微微一黯,但隨即又被他的豁達沖散。
“來!滿上!”李白親自為眾人斟酒,“今夜不論生死,只敘情誼,只醉明月!”
四人圍坐巖石之上,就著這采石磯的月光與江風(fēng),開始痛飲。酒入愁腸,話匣子也打開了。
他們回憶起年輕時的縱馬江湖,回憶起睢陽城下的并肩血戰(zhàn),回憶起各自漂泊路上的見聞與感慨。燕十三話不多,但每次開口,都直指要害。陳碩真輕聲說著她行醫(yī)救人的經(jīng)歷,眼中閃爍著慈悲的光芒。杜甫則時而激昂,時而低沉,訴說著他對家國命運的憂慮與對詩歌藝術(shù)的執(zhí)著。
李白大多時間在傾聽,在微笑,偶爾插上幾句,或調(diào)侃,或感慨。他的眼神越來越亮,那不是生命的火光,而是靈魂在極致燃燒時綻放出的璀璨。
酒至半酣,燕十三忽然放下酒碗,目光灼灼地看向李白:“最后一程,可否……讓我再見識一下,你那‘青蓮歸寂’?”
他知道,這或許是最后一次了。
李白看著他,微微一笑:“正有此意。”
他并未拔劍,而是以指代劍,站起身來,對著那輪明月,對著那奔騰的江水,緩緩劃出一個圓融的軌跡。
沒有劍氣,沒有光華。
但在他指尖劃過的瞬間,燕十三、陳碩真乃至不通武藝的杜甫,都清晰地感覺到,周遭的一切仿佛“靜”了一下。風(fēng)似乎停了,水聲似乎遠了,連那明亮的月輝,都仿佛在他指尖凝聚、流轉(zhuǎn)!
那是一種觸及本源、撫平躁動的“靜”之意境,是“開謝有時”的終極體現(xiàn)!
燕十三瞳孔驟縮,死死地盯著李白那簡單至極卻又玄奧無比的動作,仿佛要將每一個細節(jié)都烙印在靈魂深處。他感到自己苦修多年的劍意,在這股意境面前,竟顯得如此稚嫩和粗糙。
李白收指,一切恢復(fù)原狀,風(fēng)依舊在吹,水依舊在吼。
但三人心中的震撼,卻久久無法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