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時間,各種謠言甚囂塵上。
“聽說了嗎?晉王在北境,名為監軍,實則獨攬大權,主帥都成了他的傀儡!”
“何止啊,據說他憑著醫術,在軍中大肆收攏人心,將士們只知有晉王,不知有陛下了!”
“王德庸那封信,我看未必是空穴來風啊……太子殿下仁厚,可架不住有心人的算計。”
這些流言蜚語,像無形的毒霧,滲透進朝堂的每一個角落。
那些本就心懷鬼胎,或是被王德庸的“忠心”蒙蔽的官員們,開始蠢蠢欲動。
他們認為,皇帝已經起了猜忌之心,現在,正是他們站出來“為太子鳴不平”,博取“忠名”的最好時機!
終于,在仁宗“病愈”,重開大朝會的這一天,機會來了。
御和殿內,百官肅立,氣氛莊嚴肅穆,卻又暗藏著一絲不同尋常的緊張。
仁宗皇帝端坐于龍椅之上,臉色依舊蒼白,眼神顯得有些疲憊與疏離,完美地扮演著一個因家事國事而心力交瘁的君王。
朝會議程按部就班地進行著,當議到北方軍務時,殿內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就在此時。
都察院御史,張承業,手持玉笏,慨然出列。
“臣,有本要奏!”他的聲音洪亮,充滿了“大義凜然”的氣概。
仁宗眼皮微抬,淡淡道:“講。”
“臣,彈劾晉王李景!”
張承業此言一出,猶如平地驚雷,整個御和殿的空氣都為之一凝!
他仿佛沒有看到同僚們驚駭的目光,繼續慷慨陳詞。
“晉王北上監軍,本是圣恩,然其抵達邊關之后,不敬主帥,私聚軍心,獨斷專行,龍首坡一役,雖有小勝,卻暗藏隱憂,戰后,王師盡歸其一人之手,擁兵數萬,屯于邊境,此乃國之大患!”
“臣懇請陛下,即刻下旨,召晉王回京述職,解除其兵權,以安天下臣民之心,固我大舜之國本!”
他的話音剛落,又有數名臣子緊隨其后,齊刷刷地跪倒在地。
“臣附議!晉王擁兵自重,圖謀不軌,其心可誅!”
“王德庸雖是奸臣,然其臨死之言,或非虛妄,請陛下明察!”
“請陛下為太子計,為江山計,嚴防藩王坐大!”
一聲聲“懇請”,一句句“彈劾”,在莊嚴的御和殿內回響,這些臣子們一個個面紅耳赤,義正言辭,仿佛自己是匡扶社稷的砥柱。
他們不時用眼角余光瞥向龍椅,期待著皇帝的“順水推舟”,那句他們期盼已久的裁決。
然而,他們沒有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