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以為,這又將是一次需要他潛心苦修、默默求道的漫長輪回。
沒有系統,沒有金手指,他早已習慣了依靠自身。
可眼前這橫貫天際的“天幕”,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變數。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李景長長地吐出一口氣,帶著一絲如釋重負,更多的卻是無奈。
他抬頭凝望著那面巨大的光幕,眉頭微皺,心里只有一個念頭。
“千萬可別扯上關系,我只想安安靜修個仙啊。”
……
皇城內。
熠熠生輝的御和殿中,紫檀木的蟠龍巨柱支撐起鎏金的穹頂,地面鋪設的金磚光可鑒人,空氣中彌漫著百年沉香與古籍墨香混合的獨特氣息。
早朝的臣子分列兩側。
御座之上,一位年過半百的老者,正用指腹緩緩摩挲著座椅扶手上那顆溫潤的玉雕龍頭。
他的兩鬢已染風霜,眼神平靜得如同一潭深水,不起絲毫波瀾。
隆德帝李晟望著自己蒼老的手背,心中思緒萬千。
御極十二年,光陰荏苒。
猶記初登大寶那日,晨光透過金鑾殿的二十四扇雕花窗欞,將他身上的團爪紋龍袍照得金光萬丈。
司禮監太監高唱“拜——”時,他聽見滿朝文武的朝靴在金磚上叩出整齊的聲響,山呼“萬歲”的聲浪幾乎要掀起殿頂的琉璃瓦。
那時他握著玉笏的手心沁著汗,卻在心底勾勒出波瀾壯闊的盛景。
肅清吏治、輕徭薄賦,要讓盤踞北境的后津余孽不敢南窺,要讓史書里寫下“隆德之治”的赫赫篇章。
然而,現實是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
河西走廊的蝗災剛報上來,江南的漕運又因河堤崩塌中斷;東宮太傅與兵部尚書為了邊防軍費爭執數月,奏折上的朱批改了又改,終究是拆了東墻補西墻。
昨夜他挑燈觀輿圖,見北邊防線被畫滿了猩紅的箭頭,恍惚間,想起多年前自己在文華殿上慷慨陳詞“強兵足食”時,太傅贊許的目光。
“陛下,御史臺又奏……”內侍總管小心翼翼的聲音,將李晟從回憶中拉回。
李晟微微抬眼,階下是吵作一團的大臣。
戶部侍郎攥著賬冊彈劾工部貪污,左都御史扯著嗓子痛斥邊將畏戰,就連一向以沉穩著稱的內閣首輔,也正與大理寺卿為了一項刑律修訂的細枝末節爭論不休。
莊重嚴肅的朝堂,此刻竟喧囂得如同街邊的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