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收回目光,看向何健旺,笑了笑,笑容里有一種豁達和無奈。
“兒孫自有兒孫福,江山代有才人出。朕管得了身前事,難道還能管得了身后百年、千年嗎?知道得太多,或許反成負累,不如不知。”
何健旺看著眼前的李世民,想起之前他得知“武周代唐”預言時的暴怒和掙扎,心里明白,作為開創(chuàng)之君,他對后世的走向絕非真的毫不在意。
此刻的豁達或許帶著幾分自我寬慰,也或許是長孫皇后的叮囑起了作用。但他這番話,這份專注于當下的務實和清醒,確實令人佩服。
他哪里知道,這背后還真是長孫皇后無數(shù)次“耳提面命”的功勞。
皇后深知天機不可輕泄,仙師能留在大唐已是萬幸,若因貪求預知未來而惹得仙師厭煩甚至離去,那才是大唐最大的損失。
更何況,知道未來若盡是些不堪之事,豈非徒增煩惱,甚至可能動搖當下的心志?
李世民再好奇,也被妻子這番透徹的道理勸住了,強忍著從未主動深問后世的具體運勢。
何健旺點了點頭,沒有再繼續(xù)這個話題,只是笑道:“陛下能如此想,是百姓之福。”
他心里卻在想:老李啊老李,你要是知道后來黃巢……算了,還是不知道的好,知道了怕是現(xiàn)在就得跳起來滿世界找人了。
接下來兩人都默契地跳過了那些關于大唐未來的沉重話題,轉而聊起了些輕松的內(nèi)容。
李世民調(diào)整了一下坐姿,端起一旁的熱開水,饒有興致地追問:“仙師方才只提到去了明朝,卻還未細說此行所為何事?總不會是專程去游覽那八百年后的風光吧?”
他的語氣帶著熟稔的調(diào)侃,顯然不信何健旺會無事忙。
何健旺撇撇嘴,一副“別提了”的表情,開始大倒苦水般訴說自己在明朝干的那些“破事”:
“唉,別提了陛下!我可是去當苦力了!你不知道,那會兒東南沿海倭患鬧得挺兇,當然,里頭不少是假倭寇,真海商,或者就是被逼得活不下去的沿海百姓。我看不過眼一些為富不仁、勾結官府欺壓良善的鄉(xiāng)紳豪強,就……嘿嘿,稍微動了點小手腳。”
他繪聲繪色地講起來如何“說服”王三刀那幫土匪跟他做“倭寇”,專門劫掠那些劣跡斑斑的大戶;
陳二蛋等人如何散播倭國有金山銀山的消息,攪動風云;
最后又如何利用朝鮮的局勢,一步步逼得雄才大略的朱棣不得不下場,最終達成跨海伐倭的目的。
李世民這次倒是難得沒有插嘴,聽得津津有味,腦海中幾乎能想象出何健旺帶著一群烏合之眾在海上興風作浪、把明朝沿海攪得雞飛狗跳的畫面,嘴角忍不住上揚。
這行事風格,果然很“何健旺”,看似胡鬧,實則步步為營,效果驚人。
不過,聽到何健旺如此處心積慮非要推動明朝去征伐倭國,他微微蹙起了眉頭,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仙師這番操作,倒是精彩紛呈,將那永樂皇帝和倭國都算計了進去。”
“只是……朕有些不解。據(jù)朕所知,倭國雖偏居海外,偶有桀驁,但多數(shù)時候對中原王朝還算恭順,常遣使來朝。仙師為何偏偏要費如此周折,定要引誘中原王朝去征伐這看似貧瘠的島國呢?”
“而且,那永樂帝朱棣,聽你描述亦是雄才大略之主,即便真有倭寇為患,或是聽聞有些金銀誘惑,恐怕也不足以讓他輕易下定勞師遠征的決心吧?跨海征戰(zhàn),耗費錢糧無數(shù),風險極大。其中是否還有朕不知道的關竅?”
何健旺嘿嘿一笑,露出一個神秘兮兮的表情,壓低聲音道:
“沒錯,光是倭寇和一點點金銀傳聞,確實未必能讓朱老四。。。呃,讓永樂皇帝下那么大決心。但如果是。。。真的有一座,甚至幾座儲量驚人,多到能讓大明開采上百年的金山銀山呢?”
“開采百年的金山銀山?!此言當真?”李世民聞言,身體下意識地前傾,眼睛瞬間瞪大,即使是以他的城府,呼吸也不由得急促了幾分!
他太清楚這意味著什么了!巨大的、穩(wěn)定的金銀來源,對國力的提升是難以估量的!這誘惑,足以讓任何一位有野心的帝王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