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敢!”老朱怒了。如果是天降大災(zāi),那老朱自然沒有什么話好說的。天災(zāi)嘛,太過平常了,三年一小災(zāi),五年一大災(zāi),老朱也是習(xí)以為常。可是像韓度說的那樣,認(rèn)為制造出大災(zāi)大難出來,那就太過了,但凡有一點人性的人,都干不出來這樣的事情。
但是這樣的事情,韓度偏偏是沒有在胡說八道,而是真的有可能會發(fā)生。
這些就連馬皇后都開始緊張起來,拉著老朱的袖袍,說道:“韓度說的沒錯,糧食的確是大明的命脈之一,不能夠再放任那些商人經(jīng)營了。不為了什么,就算是為了天下安定太平,皇家在糧食買賣上也必須插手進去?!?/p>
老朱還是有著疑問,沉聲說道:“那你以為該怎么做?”
“臣以為,皇上可以指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嗯,現(xiàn)在一般年頭的大米價格,都是在五分到七分銀子一擔(dān)的樣子?;噬峡梢灾付ㄒ粋€價格,比如說六分銀子一擔(dān),只要低于這個價格,皇家便以這個價格開始無限制的收購糧食。一旦高于這個價格,比如說那里鬧饑荒了,糧食漲到了一兩銀子一擔(dān),那皇家便開始出售糧食,以平抑糧價。如此一來,糧食豐產(chǎn)的時候,百姓不會吃虧,因為他們的糧食始終能夠賣到六分銀子一擔(dān),不用擔(dān)心被奸商以極低的價格白白買走。荒年的時候,百姓也不會擔(dān)心沒有吃的,因為即便是皇家買一兩銀子一擔(dān)的糧食,對于百姓來說,還是要比以前買的要便宜太多,只要是平日里有點積蓄的人家,都能夠靠著皇家的糧食撐到來年秋黃的時候?!?/p>
“這樣一來,雖然利潤會微薄了一些,但是皇家把糧食抓在手里,就相當(dāng)于是天下百姓的安定給抓在了手里。為了天下安定,臣以為是十分值得的?!?/p>
韓度說完,拱手一禮。
韓度說這利潤微博,只是口頭的謙辭。其實做糧食聲音的利潤,可一點都不微博,甚至是算的上是豐厚。看似皇家以六分銀子一擔(dān)的價格收購糧食,再以一兩銀子一擔(dān)的價格賣出去,除去人工、倉儲、晾曬等等一系列的耗費下來,大概一擔(dān)糧食只能夠賺到二分銀子的利潤。
這利潤是不多,至少和那些商人比起來,遠遠不如。但是糧食買賣根本局不是看單價利潤的,而是靠著走量的,只要量一大起來,那利潤還是十分可觀的。
這個時候的人們,由于肉類食物的缺乏,對于糧食的消耗都比較大。就拿京城周邊來說,平均一個人每年幾乎要吃掉五擔(dān)左右的糧食,就這都還不能頓頓吃飽,還需要吃些野菜來填補一下。當(dāng)然全大明的平均數(shù)量肯定沒有這么高,但是也不會少于三擔(dān)糧食去。就算是按照三擔(dān)糧食來計算,洪武十四年大明人口約九百零四萬戶,也就是差不多有四千萬到五千萬人口。就算是從一個人身上賺到三分銀子,那差不多可以賺到一千五百萬貫。
而這就是在豐年和災(zāi)年之間,大概三到五年的時間,就可以賺到這么多的銀子。平均下來,一年也有幾百萬貫的收入。
這不是暴利,什么才是暴利?
顯然,馬皇后也是知道這一點的,只見她和老朱說道:“韓度說的沒錯,賺錢倒是其次,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定。”
原以為老朱這樣就會同意,沒有想到聽了韓度的話,老朱冷笑一聲說道:“你這辦法,不過是拾朕牙慧而已。朕曾經(jīng)下旨,要求各縣建立糧倉,讓百姓在豐年把糧食存進去,等到荒年的時候再把糧食取出來食用。既然如此,皇家又何必要再多此一舉?”
馬皇后聞言,頓時一驚,感覺到好似一大片白花花的銀子就要離她而去。
韓度倒是十分淡定,老朱果然是歷史上皇帝當(dāng)中的一朵奇葩。各種政策制定了無數(shù),說實話想要找到一個老朱沒有制定有政策的地方,還真的不是很容易。但是也不是說老朱制定的這些政策就沒有問題,相反,老朱制定這些政策給人的感覺就是,就是有點‘管殺不管埋’的樣子。
老朱制定的政策很多,也很全面,很多政策也很有用,但是偏偏就在對政策的執(zhí)行上面,是一片空白。韓度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個樣子,反正韓度看著的感覺就是老朱對于這些只懂一些皮毛的東西。但是這也不應(yīng)該啊,老朱南征北戰(zhàn)什么東西沒有見過,怎么可能只懂皮毛?
暫且把這些想法放下,韓度笑著和老朱解釋道:“皇上,自古糧倉出碩鼠,更何況還是一縣的糧倉?百姓把糧食交到縣里,難道能交上去多少糧食,就能夠拿回來多少糧食?”
老朱眼睛一瞪,問道:“為什么不可能?”
韓度搖搖頭,解釋道:“皇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糧倉不可能沒有人去看管,糧食若是受潮了,還需要拿出來晾曬,而且糧食堆放太久了也會發(fā)霉腐爛,這些通通都是損耗。如果不能從百姓交上來的糧食上面想辦法,就憑一縣也難以長年累月的支撐起這樣的事情。因此,百姓是不可能交上來多少糧食,就能夠拿回去多少糧食的,比然會有著損耗?!?/p>
這個沒有辦法反駁,老朱聽了一時默然。他總不能下旨強行要求各縣,全部取消損耗吧。那三五年之后糧食爛完了,難道朝廷還要原數(shù)奉還糧食給百姓不成?那樣一來,要不了幾年把縣衙都當(dāng)了也填補不了這個虧空。
“既然是有著損耗,那這里面能夠做的文章就太多了。損耗多少,還不是縣太老爺一句話的事情?或是每年三成,或是每年五成。就算是按照每年三成來計算,那三年之后,百姓的交上來的糧食,就所剩無幾了。如果在這三年當(dāng)中發(fā)生過荒年那倒也罷了,百姓還多少能夠拿回去一些糧食,明白以往存糧的重要性。但是如果這三年當(dāng)中,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那么百姓肯定就會覺得他們當(dāng)初的上交的糧食,白白給浪費了。如此一來,百姓肯定不會愿意繼續(xù)上交糧食。時間一長,這種存糧的方式,對于百姓來說,也就名存實亡?!?/p>
說白了就是老朱制定的這個存糧政策太過死板,沒有絲毫的活力,最終免不了死亡一途。而且由于新糧和舊糧的價格差別,到時候肯定會出現(xiàn)百姓前腳把新糧交上來,后腳就被人拿去賣了,再弄下舊糧到倉庫里裝著的情況。甚至是到了后期,連買舊糧到倉庫的這些表面功夫都不做了。百姓上交上來的糧食,會直接被人賣掉。本來一個好好的存糧政策,就變成了將養(yǎng)碩鼠的工具。
老朱見他苦心孤詣想出來的存糧辦法,在韓度嘴里變得這么不堪,充滿了缺陷,心里自然是很不暢快的。念頭一轉(zhuǎn),便冷哼一聲,說道:“你說的讓皇家收糧的辦法,也行不通。既然糧食都是要變爛的。那朕把糧食收起來,如果最后又賣不出去,豈不是就白白浪費了?”
別說現(xiàn)在老朱還很窮,就算是老朱一夜暴富了,也經(jīng)不起這樣的折騰?,F(xiàn)在的糧食保存方法落后,一般保存三年的糧食雖然是陳糧,但好歹還可以吃,但是一旦超過五年,那糧食就連吃都不能吃了,只能夠白白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