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經(jīng)濟學》,第七章,講了什么?”
問題來得又快又急,沒有半句廢話。
但沈瑤早有準備,她平靜地迎上院士的目光,語速平穩(wěn),吐字清晰:
“王老師,第七章的核心是討論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問題。
作者以蘇聯(lián)經(jīng)濟改革的失敗為例,深度剖析了為什么一個國家或組織,在明知舊制度存在弊端的情況下,依舊難以擺脫其束縛,走向有效的變革。”
“具體機制。”
王院士繼續(xù)追問,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書中主要闡述了三點。”
沈瑤條理清晰地回答,“第一,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任何改革都會觸動舊有格局下的受益者;
第二,信息不對稱導致改革者無法準確評估新制度的風險與收益;
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普通民眾由于習慣和認知局限,對變革產(chǎn)生的集體性恐懼與抵觸心理。”
王院士不置可否地“嗯”了一聲,手指在桌上輕輕敲了敲。
“如果用這個理論,分析一下華國當下的房地產(chǎn)行業(yè),你會得出什么結論?”
這個問題已經(jīng)完全超出了書本的范疇,刁鉆至極,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考驗的是一個學生真正的洞察力與思辨能力。
沈瑤的大腦飛速運轉,僅僅思考了幾秒鐘,便給出了答案。
“王老師,我認為房地產(chǎn)行業(yè)是路徑依賴最典型的案例。
無論是開發(fā)商的高杠桿模式,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還是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投放,甚至于普通購房者‘買漲不買跌’的預期。
所有參與方都被深度捆綁在這條路徑上,形成了一種‘集體綁架’的困局。
誰都知道這條路快走到頭了,但誰都不敢第一個踩剎車。”
房地產(chǎn)問題很多學者研究過,但是對于一個未出校門的女大學生來說,想看出問題所在并且有自己的看法,還是挺有難度的。
她頓了頓,話鋒一轉,變得更加犀利。
“要打破這種依賴,需要的不是猛藥,而是智慧。
我之前在程氏集團戰(zhàn)略部實習時,曾參與過一個關于集團資產(chǎn)優(yōu)化配置的課題研究。
我們當時的方案就是提出一種漸進式的去杠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