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倆也想過的,加你的名字也是為著堵劉家那些族老的嘴,你如今在國公府當(dāng)差,一年也不見出來兩回,說起來,是我們借你的光呢。”趙三十分忸怩地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末了又補一句:“你且放心,這宅院說到底還是沾你的光才有的,論理,就是全給了你,我和你姐夫也沒話說。”
這話說得就很見外了。
云珠有心拉進與趙三的關(guān)系,又說了許多好話,不著痕跡的推脫之下,確實讓闊別許久的姐妹倆貼心了許多。
于是剛才的報喜不報憂變成了吐槽大會。
趙三和劉平這倆搭伙過日子的孤兒乍富了,劉家一早就虎視眈眈,甚至打起了吃絕戶的主意,那三叔公不過是個做前鋒的幌子。趙三兩口子心中都明了,若不是對外有個在國公府當(dāng)差的妹妹,誰知道情況會變成什么樣呢?
總不能背井離鄉(xiāng)的搬得遠(yuǎn)遠(yuǎn)的吧?
劉平舍不得這片土地,趙三也有這個同病相憐的小妹做牽掛,兩人俱舍不下這京中大好的‘錢程’。城外三里處的衛(wèi)南縣城,年前可是來了許多流民,可見京城之外的地方,也不是那么好討生活的。
于是兩口子一門心思堅定了要在京城扎根,這倒跟云珠的計劃不謀而合。
她身處的位置又比趙三兩人稍高些,從賈府下人口中,能聽見更多的關(guān)于這個世界大背景的具體信息。
艱難困苦,幾乎是京城之外地界兒的主流。所以留在京城,就為活下去添了七八分底氣。普通人能有什么追求?吃飽穿暖,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運了。
說了許久,云珠到底拒絕了房產(chǎn)證上加名字的滔天誘惑。只言若是怕被劉家糾纏,可以造一份假契書加上自己的名字,用做應(yīng)付是夠了。
賈家是個雷,什么時候爆還不知道,云珠可不會傻到拿著真金白銀去開玩笑。
至于名下置產(chǎn),還是再等等吧,日子還長著呢。如今府上舉報成風(fēng),互相坑害,連打個絡(luò)子出去賣也會有人質(zhì)疑是否貪墨公中,小心翼翼多攢些體己錢才是正事呢。
“是極,那等人口繁雜的人家,上上下下都生了水晶心肝兒的,你選明哲保身才是正經(jīng)的。”在經(jīng)過了劉家族人的摧殘之后,趙三更是深切體會到了人心隔肚皮的教訓(xùn)。
云珠得意地應(yīng)道:“對,咱們都要好好兒的,將來做個地主婆!”
那理所應(yīng)當(dāng)且開開心心的小模樣兒趙三怪稀罕的。
趙家姊妹多,姐姐妹妹的加起來足有七個。不過感情這種事,即便是親姐妹也要看眼緣的,小六這個娃娃小時候雖煩人,可越大越招人喜歡,如今又是同病相憐,雖一年見不上幾次,這關(guān)系卻愈發(fā)親密起來。
這不,說是過元宵的鯉魚,趙三手一揮就要全部宰了。
劉平是個急性子,在灶上忙碌時,姐妹倆連番想上前幫忙俱被轟了出來,一會兒說煙熏火燎的不必二人受罪,一會兒又說兩人笨手笨腳未免添亂。
這日子雖不是富貴的,可瞧著趙三面上洋溢的滿足神色,不由叫云珠心頭隱隱生羨。
劉平怕這位粉雕玉琢的姨妹多想,忙推著二人出門,嘴上鄭重道:“聽聞胡同口的土地廟上,來了兩位俗講的癩頭和尚,說起那隋唐演義來十分生動,你姐妹二人難得相聚,快些出去走動走動。”
和尚講經(jīng),也分僧講俗講。
僧講就是面向同門,直接講那些枯燥的經(jīng)文。俗講可就有意思了,在市井之間,將教派里的精神內(nèi)核與當(dāng)朝價值觀揉碎了,賦予到各朝名人名家身上,類似夾帶私貨的方式,來吸引觀眾,達到傳教授業(yè)的目標(biāo)。
雖是要收錢的,但這對沒有電視和網(wǎng)絡(luò)的古人來說,也是很叫人沉迷的娛樂放松方式,就類似于后世網(wǎng)上沖浪吧。
云珠忽然想起來,馬道婆能俘獲賈府眾多主子,也有她會編故事的原因在里頭。一套自洽的忽悠邏輯做成個套子,將眾人裝進去,甚至最后還騙走了王熙鳳好幾十兩金子,不可謂不厲害。
她摸了摸腰間的荷包,于是搖頭道:“那倒不必了,這些人比說書先生還要心黑,聽完了故事還要多多的賞錢才算完,咱們?nèi)e處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