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劑量控制。過低的劑量無法形成有效免疫或治療,過高的劑量可能帶來未知副作用或環境殘留。”
“第三,成本與產能。現有技術路線下,生產足夠覆蓋全國的藥物氣溶膠,所需資源和時間都是天文數字。”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性。這種大規模環境干預的長期生態和健康影響未經評估,存在不可預知風險。”
“所以,結論是?”
首長問。
“結論是,目前階段,‘曙光’計劃作為全域主要防治手段不可行。”
建議方向調整為:
一、作為物資點接種的補充手段,在確認安全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封閉或半封閉空間內進行小范圍、精確試點。
二、全力保障和優化現有物資點接種體系,提高接種效率和覆蓋率,這是最可靠、最安全的途徑。
三、繼續研究更高效、更安全的新型給藥方式。”
“同意。科學問題容不得半點馬虎。人民的健康必須建立在萬無一失的基礎上。”
首長肯定了結論,
“那么,提升環境溫度的可行性研究呢?”
能源與環境專家接話:
“全球性升溫非一國之力短期內可實現。我們目前的努力方向集中在局部環境改善”:
一、充分利用地熱資源,為大型據點供暖,并嘗試通過地下管道網絡向周邊輻射熱量。
二、研究‘熱島效應’的逆向應用,在特定區域使用高效隔熱材料和人工熱源,嘗試建立小型‘溫區’,用于農業試驗或特殊作業。
三、探索廢熱回收和高效利用技術,減少能源浪費。但所有這些,都只是點上的改善,無法改變全球冰封的大環境。”
“一點一點地做,聚沙成塔。每一個小型溫區的建立,都可能多養活一批人,多提供一份希望。”
首長鼓勵道,
“相關研究和支持要到位。”
會議持續了不知多久。
每一個議題都關系國計民生,每一次決策都重若千鈞。
最后,首長站起身,走到巨大的主屏幕前,望著那些代表生存據點的一個個光點。
“同志們,”
他的聲音不高,卻傳遍了指揮中心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