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這些怪鳥最活躍、最吵嚷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清晨和黃昏,
而且它們對突然爆發的巨大聲響和強光閃爍只表現出短暫的驚懼。
第二天,全家總動員,開始在外圍布置這些驅鳥裝置。
為了安全起見,大家都集體穿上了之前準備的厚實防護服和頭盔。
為了避免被圍攻,
大家放棄了直接用弓弩硬碰硬的方案,
只張父和張月帶著弓弩作為防身,
許父做的反光風車被牢牢立在山洞四周的關鍵位置,
風車嘩啦啦地旋轉起來,將殘陽的光線切割反射成一片片晃動的、刺眼的光斑。
張母和振振串好的那些光盤被錯落有致地懸掛在洞口上方和通風口附近,
形成一道不斷晃動、閃閃發光的光簾,有效地阻擋了鳥群的直接靠近。
許陽則把連接著移動電源的揚聲器安裝在幾個隱蔽的角落,調試好音量,
準備隨時播放猛禽的叫聲。
傍晚,
“人工太陽”的光線剛剛開始減弱,鳥群再次準時“上班”。
許陽立刻按下播放鍵,兇猛的鷹嘯聲瞬間通過揚聲器響徹山洞周圍。
起初效果拔群。
刺耳的猛禽叫聲顯然觸及了它們古老的恐懼神經,鳥群驚慌失措地四散飛逃,瞬間清空了一大片。
但令人沮喪的是,大約半小時后,這些狡猾的鳥類又陸續飛了回來。
它們盤旋在高處,似乎在觀察和判斷。
很快,它們意識到那可怕的叫聲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并沒有真正的天敵出現。
它們甚至開始適應了這種噪音,有幾只膽大包天的,還敢朝著揚聲器的方向做出挑釁式的俯沖動作。
“這招也不靈了。它們免疫了。”
張月無奈地關掉了音響,嘆了口氣。
相比之下,反光裝置的效果倒是更持久一些。
旋轉的風車和晃動跳躍的光盤光點形成了一片令鳥眩暈的光污染區域,鳥群明顯不愿意靠近這個令它們不舒服的閃爍地帶。
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沒風的時候,風車就成了擺設,一動不動;
到了陰雨天,光線昏暗,反光效果大打折扣,幾乎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