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出來以后,許陽張月那叫一個高興,
不僅一天幾趟的看著秧苗,還觀察光譜燈的高度,確認不會太熱灼傷脆弱的秧苗。
從秧苗發出到長成二十厘米左右高度的程度,用了二十幾天。
“月月!!!!月月!!!!!”
許陽叫來張月:“看來咱們的實驗成功了,這次可以加大育苗的量了,正好趁著這段時間,咱們把這片地用水澆透。”
于是一家人也熱火朝天的忙了起來。
許振振作為免費勞動力,自然是要包攬大部分活計的。
再次澆地,育苗,許父按照之前的led燈的高度,又成排成規模安裝了光譜燈。
之前是實驗,這回是規模化種植。
幾畝地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純手工澆地著實很累人。
等到新一批的秧苗長成合適的大小,
就到了一個非常累人且重要的工序——插秧。
經過這段時間的澆地,現在后洞里的水稻區已經被澆的很柔軟粘稠了。
正是適合插秧的好時候。
細心的許母和張母用鏟子輕輕的鏟動泡沫箱里的秧苗,小心翼翼的把秧苗分離成合適的大小。
接著許父和張父兩人用繩子和木條,拉出行距,
“一會兒就照著線插秧,別整歪了奧。”
兩人一邊干活一邊囑咐。
分秧苗需要認真且小心,
忙完了地里的事兒,張月也加入了分秧苗的行列之中。
見人手夠了,
許母就挽起褲腿,給年輕的許陽一家示范怎么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