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陽一家開荒工作完成之后,許父如法炮制,將LED光譜燈勻了一部分到新區這邊。
然后大家心心念念的甜菜終于被種了下去。
許振振帶著大家把鑿洞時清出來的碎石都利用上了,挑出大小差不多的,在兩大片區域之間鋪了好幾條方方正正的過道。
碎石塊挨著塊,密密實實地嵌在土里,走上去穩穩當當的。
這下可好,從種植區到養殖區,再到儲藏區,每條道都清清楚楚。
走在碎石路上,鞋底干干凈凈,再沒有泥土帶得到處都是的煩惱。
張母來回走了兩趟,滿意地點頭:
“這下敞亮多了,我大外孫子有內味兒了,像個過日子人!!!”
幾條筆直的碎石路這么一鋪,整個空間都顯得利索了,兩片區域連成一片,他們的后勤物資保障就更加完備了。
現在山洞里的種植品類已經相當豐富:
主食:水稻
蔬菜:大白菜、蘿卜、蔥、姜、蒜、香菜、辣椒、茄子、韭黃、黃豆、土豆、豌豆、紅薯、甜菜、豆角、山藥、黃瓜、以及木耳蘑菇等…………
藥材類:
薄荷、魚腥草、蒲公英、馬齒莧、穿心蓮、金銀花、連翹、夏枯草、三七、艾蒿………
家禽區的兔子、矮腳雞、四季鵝也都在持續發展中,不下蛋的,年老的被優化掉,雞蛋,鵝蛋也都能持續供應。
而且黃豆的使用方式多種,經過大家的努力研制,已經解鎖了豆漿,豆芽,豆腐,凍豆腐干豆腐,腐竹,大醬,醬油的制作方式了。
山洞里的地下河也有魚類和蝦類,小蓄水池里的魚也長的不錯,許振振甚至已經開始人工飼養上了。
這么一算下來,山洞里經過大家的改造,已經形成了一個宜居的,舒適的,完備的生態圈:
柴:洞外有的是,偶爾集體出去撿一次就夠用很久,煤也有相當的儲備;
米:水稻已經開始種植,雖說產量沒有之前那么高,但養活一家子可以說綽綽有余;
油:除了儲存的糧油,黃豆和花生將來收獲以后,也可以榨成油;
鹽:儲備足,足夠用;
醬:可以自制,甚至醬油都可以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