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長逐漸茂密以后,就到了新階段。
需要用“排水曬田”的方法讓水稻苗向下扎根,而不是一直向上生長。
所以要先“斷水”一段時間。
山洞內大家開了個小型會議,
曬田好解決,加大LED光譜燈的照射強度,使光亮既不會曬壞水稻,又能合理曬干地里的水分即可。
麻煩的是排水。
排水問題大家準備了三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用前幾天制作的抽污機用來抽水,好處是快,壞處是太臟了,而且容易使植物感染病蟲害。
第二個方案是用之前許陽和張月在附近的小河邊抽水的那個清水泵,好處是快,壞處是水泵沒有那么多儲量,一旦弄壞了,以后抽水會變成一個麻煩事。
第三個方案就是挖個排水溝,好處是不僅綠色還可持續發展,還不用擔心會損壞水泵,以后也好維護,但壞處是比較費力。
大家經過討論后,本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還是決定使用人力挖個排水溝的辦法。
在水稻田和其他田區之間挖一個引水的溝,將排出來的多余水分引到一個可以蓄水的大水坑。
然后附近種植一些喜濕的作物,這樣蓄水坑的水正好可以用來澆灌作物,形成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循環。
理想很豐滿,但后續問題又是一個麻煩。
什么樣的作物既喜濕又能保證產量,并且好留種呢?
許陽去儲存室找了找,最后決定在蓄水坑附近的地上種植一些喜濕的豌豆和赤小豆。
這兩種作物不僅非常好留種,而且也不用太費心維護,還能改善土壤。
倒不用有多大的產量,留出每年足夠留種的,剩下的能偶爾改善一下膳食種類就可以了。
確認了挖溝后期的維護以及土地利用工作以后,許陽張月一大家子才開始了行動。
現在正是水稻分蘗的關鍵時期,
許父張父他們忙完手頭上的活計也都加入了挖溝排水的重要工程。
大家經過討論,在挖好排水溝后,準備挖一個長米,寬3米,深度1。3米的蓄水坑。
周圍用籬笆圍起來,防止有人不小心滑倒。
一開始挖坑工作進行的很順利,
但當挖坑工作進行到一米深的時候,
土質開始從一開始的相對松軟變得有些硬實。
甚至用鐵鍬挖起來都很是費力。
這也導致原本預計兩天的工期,
硬是拖到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