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集團的內部,仿佛一夜之間被春風徹底喚醒。新架構的藍圖不再是紙面上的線條和方框,而是化作了走廊里匆匆的新面孔、辦公室門上嶄新的標識牌、以及內部通訊錄里一長串待熟悉的名字和部門歸屬。
空氣里彌漫著一種特有的、屬于擴張期的氣息:新電腦開箱的塑料味、打印墨粉的微澀、還有各種綠植被搬來搬去時抖落的清新泥土味。電話鈴聲、鍵盤敲擊聲、以及不同音色的交談聲,交織成一首比以往更加繁忙、更具層次感的辦公交響曲。
林羽走在辦公區,感覺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份核心的溫暖與活力,陌生的是日益龐大的規模和更加專業化的分工。他看到一些老員工正在耐心地向新同事介紹流程,也看到新來的技術大牛已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著三塊顯示屏飛速地敲著代碼。
人力資源部(現在應該叫集團人力資源中心了)的同事忙得腳不沾地。工位牌、門禁卡、內部系統賬號、入職培訓手冊……各種瑣碎的事務像潮水一樣涌來。新任cho(首席人力官)尚未到崗,蘇瑤不得不親自坐鎮,協調各種資源,確保這艘正在更換更大引擎的巨輪不會因為一顆螺絲釘而卡殼。
“瑤姐,科技事業群新來的算法團隊需要更高配置的服務器權限,流程走到哪里了?”
“蘇秘書長,地產開發部申請的專用測繪儀器采購單,李總那邊批了嗎?”
“瑤姐,醫美事業部挖來的那位韓國專家金博士的公寓安排好了嗎?她對空氣質量要求比較高。”
蘇瑤像個高速處理器,有條不紊地回應著每一個問題,聲音依舊溫婉,但語速明顯快了幾分。
李靜的財務中心也面臨著幸福的煩惱。新部門的預算要審核,新項目的資金流要規劃,新員工的薪酬體系要對接,還要配合外部審計——公司規模大了,這些都是必經的環節。她辦公室里的打印機幾乎就沒停過,吐出一份份密密麻麻的報表。
而最為“熱鬧”的,或許要數新成立的各事業群之間。權責清晰了,但也意味著接口需要重新定義。
科技事業群開發的某個數據分析模塊,被數據科技中心看中,希望整合到全集團的數據中臺里,兩邊的技術骨干為了數據格式和接口標準爭論不休,都覺得自己方案更優。
實體經濟事業群旗下商場的促銷活動,希望得到文化傳媒事業群的直播引流支持,但排期和資源分配成了需要反復磋商的“外交事件”。
甚至連周曉蕓的膳食科,都接到了新任務:醫美事業部的負責人委婉提出,希望下午茶點能更多考慮低糖健康理念,以契合事業部形象;而數據科技中心的程序員們則集體請求,能否多供應一些提神醒腦、補充能量的堅果黑巧類零食。
周曉蕓笑著應承下來,轉身就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滿了筆記。“眾口難調,才是炊事班的本分嘛。”她嘀咕著,眼里卻閃著興奮的光,這無疑是對她“業務能力”的新挑戰。很快,她的茶水間就出現了明確的標識牌:“低糖輕食區”、“高能補給站”、“傳統經典味”,滿足不同需求。
林羽并沒有過多干預這些磨合中的小摩擦。他知道,這是組織成長的必然階段,只要大方向一致,細節的碰撞反而能產生更好的火花。他更多是在觀察,在傾聽。
下午,他特意沒有安排固定會議,而是像一個普通的員工一樣,在各個辦公區隨意走走停停。
在醫療健康事業群的區域,他聽到幾位新來的醫學博士正在激烈討論著醫美設備采購方案的優劣,言辭專業,數據詳實。
在對外擴展部,顧清薇正帶著她的新團隊分析東南亞某個國家的政策法規,白板上寫滿了各種利弊分析。
在實體經濟部,一位新招募的、有著二十年零售經驗的老總正在通過視頻會議,對某家商場的陳列細節提出修改意見,語氣嚴厲但切中要害。
一切都充滿了活力,甚至有些“混亂”的勃勃生機。
走到文化傳媒事業群的直播預備區,恰好看到陳婉儀正在給新入職的幾位主播做培訓。她不再是單打獨斗的王牌,而是有了一個成熟的團隊。她分享著鏡頭感、話術、應急處理的經驗,神情專注而自信。
“記住,我們的核心不是賣貨,是分享美好生活。真誠永遠比技巧更重要。”陳婉儀的聲音傳來,林羽微微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