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仙女潭回到清水村,已是下午時分。楚峰雖然身體疲憊,但精神卻異常亢奮。他沒有急著返回鎮上,而是決定在村里多待半天,更深入地了解情況,聽聽更多村民的想法。
趙大山支書見楚峰興致這么高,也很高興,張羅著在村委會簡單弄了點飯菜——自家種的青菜、腌的咸肉,還有溪里撈的小魚。吃飯時,楚峰邊吃邊和趙大山聊。
“趙支書,村里現在常住人口有多少?年輕人占比多大?”
“唉,別提了。”趙大山嘆了口氣,掰著手指頭算,“戶籍人口有三百多,可長年待在村里的,滿打滿算不到一百人,基本都是五十歲往上的,還有二十多個娃。年輕力壯的,都跑城里打工去了,一年到頭見不著人。村里冷清啊!”
“空心化確實嚴重。”楚峰點點頭,“如果咱們把旅游搞起來,能吸引一些年輕人回來嗎?比如開農家樂、當導游、賣土特產?”
“這個……難說。”趙大山皺起眉頭,“年輕人都在外面習慣了,賺現錢。回來搞旅游,前期投入大,見效慢,風險也大,他們不一定愿意。除非……除非真能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是啊,得讓他們看到希望。”楚峰理解這種顧慮,“所以我們第一步一定要做出點樣子來,讓大伙兒看到甜頭。”
吃完飯,楚峰讓趙大山帶著,繼續在村里轉悠。他們走訪了幾戶有閑置房屋的人家。村民對楚峰這個“大官”的到來,既好奇又拘謹。
在一戶姓李的人家,老房子雖然舊,但院子挺大,位置也好,靠近溪邊。戶主老李頭六十多歲,兒子兒媳在省城打工,幾年沒回來了。
“老李叔,你這房子空著也是空著,要是收拾收拾,弄成給城里人住的客棧,你覺得咋樣?”楚峰試探著問。
老李頭直擺手:“哎呀,楚鎮長,可不敢想!我這破房子,誰愿意來住啊?再說,伺候人的活兒,咱也干不來。”
“房子舊可以修整,服務可以學嘛。”楚峰耐心解釋,“要是真有客人來,你提供住宿,你老伴做點農家菜,一年增加幾千上萬收入,不比荒著強?”
老李頭將信將疑:“真能有人來?咱這山旮旯……”
“事在人為。”楚峰笑道,“關鍵是咱們自己要有信心。”
接著,他們又去了村里有名的“巧手”張嬸家。張嬸做飯是一把好手,尤其是當地的土菜,味道一絕。
“張嬸,聽說你做的飯好吃。要是以后有游客來,請你給大家做地道的農家菜,你愿意不?”楚峰問。
張嬸是個爽快人,笑著說:“楚鎮長,只要有人吃,我就愿意做!就怕咱這鄉下飯菜,人家城里人看不上哩!”
“不會!要的就是這個原汁原味!”楚峰肯定地說。
走訪中,楚峰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村里環境衛生需要改善,尤其是垃圾處理和廁所條件;缺乏基本的旅游服務意識和服務技能;更重要的是,村民普遍對發展旅游缺乏信心,持觀望態度。
路過村小學時(其實只有一個老師,幾個學生),楚峰看到校舍更加破敗,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對趙大山說:“趙支書,再窮不能窮教育。孩子們是未來的希望。發展旅游賺了錢,首先要改善學校條件。”
趙大山連連點頭:“是是是,楚鎮長說得對!”
傍晚,楚峰提議召開一個簡單的村民座談會,就在村委會門口的院子里,不拘形式,大家隨便聊。起初來的村民不多,都是些老人。楚峰也不急,拿出煙給大家散,坐在小板凳上,像拉家常一樣,聊村里的情況,聊外面的變化,聊對未來的想法。
他講了一些其他地方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成功脫貧的例子,講城里人現在喜歡什么樣的鄉村生活。慢慢地,村民們的話匣子打開了,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要是真能把路修好,來點人,咱這山貨(蘑菇、筍干、野果)是不是也能賣上價錢了?”
“我家那老房子,拾掇拾掇,夏天來避暑應該不錯吧?”
“咱這清水溪的魚,可是野生的,味道鮮著呢!”
看到村民們眼中開始閃爍出希望的光芒,楚峰感到由衷的欣慰。他知道,激發內生動力才是關鍵。
座談會結束,天色已晚。楚峰決定在村里住一晚,明天再繼續考察。趙大山把他安排在自己家一間干凈的客房里。
夜里,楚峰躺在床上,聽著窗外潺潺的溪水聲和陣陣蛙鳴,毫無睡意。白天的所見所聞在他腦海中不斷回放。清水村的貧困是現實的,但潛力和希望也是巨大的。如何將這份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他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他意識到,發展旅游絕非易事,需要科學的規劃、持續的投入、耐心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調動起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喜歡天道正義請大家收藏:()天道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