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晰闡述了面臨的嚴峻困境后,楚峰話鋒一轉,開始匯報河陽鎮黨委政府經過調研后形成的發展思路和初步規劃。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深知,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必須立足自身,找準路徑,變‘輸血’為‘造血’,探索一條符合河陽鎮實際、可持續的鄉村振興路子。”楚峰的語氣堅定起來,“通過深入調研,我們發現,像清水村這樣的偏遠山村,最大的劣勢是區位和交通,但最大的優勢是生態和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里有最直接、最生動的體現。”
他詳細闡述了發展生態旅游的初步設想和具體措施:
“第一,以交通破局,打通發展‘動脈’。當務之急是解決‘進的來’的問題。我們懇請市、縣優先將通往清水村等偏遠村的道路硬化項目,納入今年‘四好農村路’建設計劃,并提高補助標準。初步測算,硬化清水村通村公路(約12公里,路基寬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預計需要資金約360萬元。目前鎮村兩級無力承擔。這條路,不僅是民生路,更是發展路、希望路,是打開山門的關鍵一步。”
市交通局局長在本子上記下了這個數字,眉頭微蹙。
“第二,以規劃引領,避免盲目建設。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我們希望能邀請省、市專業的旅游規劃團隊,對清水村及類似村莊的旅游資源進行科學評估和高起點規劃,明確發展定位、特色和空間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規劃要突出‘原生態、鄉土味、體驗性’,比如,清水村可以定位為‘山水生態休閑體驗村’。”
“第三,以試點示范,穩步推進。我們建議選擇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群眾積極性較高的村落(如清水村)作為生態旅游發展試點。市、縣能否給予重點扶持,幫助完善必要的、最急需的旅游基礎設施?比如,修建約5公里的生態徒步道、3-5個觀景臺、一套完整的標識系統、2-3個環保廁所、一個小型生態停車場,以及解決垃圾收集和簡易污水處理問題。初步估算,這部分基礎設施投入約需150萬元。同時,對有意愿改造民宿的農戶給予一定補貼。”
“第四,以群眾為主體,激發內生動力。這是成敗的關鍵。我們將通過政策引導、技能培訓、資金扶持(如小額貸款貼息),鼓勵和幫助村民發展農家樂、民宿,銷售山貨、土雞、土雞蛋等農特產品,參與導游、保潔、保安等旅游服務。要讓群眾在發展中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和受益者。我們計劃先培訓一批骨干農戶。”
這時,楚峰提出了一個具體的請求:“陸書記,各位領導,我有一個不情之請。俗話說,‘眼見為實’。我們很多村干部和村民,一輩子沒出過大山,不知道外面的鄉村旅游是怎么搞的。能不能請市里、縣里支持一下,組織一批像趙大山支書這樣的村干部和有意向的村民代表,到省內外一些鄉村旅游搞得好的地方去實地看一看、學一學?讓他們親身感受一下,開闊眼界,轉變觀念?這比我們嘴上說一百句都管用!經費我們可以盡量自己解決一部分,懇請上級支持一部分。”
這個提議讓與會者有些意外,紛紛低聲議論起來。陸明書記看著楚峰,眼中閃過一絲贊賞。
楚峰繼續匯報:“第五,以產業融合,提升綜合效益。推動旅游與農業、文化、康養等產業融合。比如,發展觀光農業、農事體驗項目,讓游客參與種菜、采摘;挖掘本地的山歌、傳說、民俗等鄉土文化;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夏季涼爽的氣候,探索發展康養民宿。延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
他還初步分析了潛在效益:“我們委托鎮中學老師幫忙做了一個粗略測算。如果路修通了,基本旅游設施具備,憑借其獨特的自然資源,清水村年接待游客潛力保守估計可達1-2萬人次。按人均消費100元計算,可帶來直接旅游收入1000-2000萬元。可直接帶動約30人從事旅游服務,間接帶動農產品銷售、運輸等約50人就業。預計可使參與農戶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體通過管理服務也可獲得一定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緩解空心化問題,吸引部分年輕人回流。”
最后,他坦誠地指出了面臨的困難和需要的支持:“當然,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生態旅游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我們面臨資金短缺(道路和基礎設施投入巨大)、人才匱乏(缺乏規劃、管理、營銷人才)、經驗不足(從未涉足旅游業)等現實困難。迫切需要在政策傾斜、資金投入、項目安排、人才技術支持等方面給予大力幫助。特別是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是當前最大的‘攔路虎’。”
楚峰的匯報持續了約四十分鐘,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措施具體,既有宏觀思考,也有微觀操作,既展現了積極作為的態度,也實事求是地提出了訴求,贏得了不少與會者的點頭認可。
喜歡天道正義請大家收藏:()天道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