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陸明書記和市縣領導在清水村村委會那間簡陋的會議室里,簡單吃了頓便飯。飯菜是村里準備的,極其簡單:一大盆清水煮面條,幾碟腌咸菜,一盤炒青菜,一碗蒸咸肉,還有一盆飄著幾片菜葉的清湯。沒有酒水,只有白開水。陸書記吃得很快,邊吃邊和陪同的干部隨意聊著,詢問一些細節,比如村里種什么作物、養什么家禽、年輕人外出打工主要去哪些地方、收入怎么樣等等??h委書記楊國福和縣長在一旁小心地回答著。
飯后,陸明書記沒有休息,直接要求召開座談會。會議室里,氣氛嚴肅而凝重。長方形的舊木桌旁,一邊坐著陸明書記、市委秘書長、市扶貧辦主任、市教育局局長、市交通局局長等市里領導,以及縣委書記楊國福、縣長等縣里領導;另一邊坐著楚峰、河陽鎮部分班子成員、趙大山等清水村干部,還有特意邀請的七八位村民代表,包括老李頭、張嬸、周老師、王彩鳳等。會議室不大,擠得滿滿當當,窗戶開著,帶著泥土和炊煙氣息的風吹進來,稍稍緩解了些悶熱。墻角放著幾個暖水瓶和一堆粗瓷碗。
座談會由縣委書記楊國福主持。他先簡單介紹了與會人員,然后請楚峰代表河陽鎮黨委政府做主要匯報。
楚峰深吸一口氣,攤開準備好的提綱(他刻意沒有寫詳細的發言稿,以免顯得刻板),開始匯報。他沒有過多寒暄和客套,直接切入主題。
“尊敬的陸書記,各位領導,同志們:首先,我代表河陽鎮黨委政府,衷心感謝陸書記和各位領導深入我們最偏遠的清水村考察指導。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檢驗,更是對我們發展的巨大鼓舞和支持?!?/p>
他首先用簡潔的語言和數據,客觀陳述了河陽鎮,特別是類似清水村這樣的偏遠山村的貧困現狀。
“河陽鎮下轄12個行政村,其中像清水村這樣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后、貧困程度深的村有4個。全鎮貧困發生率仍高于全縣平均水平。具體到清水村,”楚峰指著墻上簡陋的示意圖,“全村戶籍人口315人,12個村民小組分散在方圓十幾里的山溝里。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且6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過40%,空心化、老齡化問題非常突出。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3800元,相當于全縣平均水平的60%。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p>
他詳細列舉了面臨的困境:
“一是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通村公路是等外級砂石路,坑洼不平,‘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大型車輛難以通行。部分村民小組甚至未通公路,物資運輸靠人背馬馱。安全飲水工程覆蓋不全,仍有部分村民靠挑水吃。電網改造滯后,電壓不穩。通信信號覆蓋弱。
二是公共服務嚴重短缺。教育方面,村小學僅有1名55歲的周老師,5名不同年級的學生,實行復式教學。校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的土坯房,已成危房。教學設施極其簡陋。醫療方面,村衛生室僅有一名‘赤腳醫生’,只能處理最簡單的外傷和感冒,藥品匱乏。村民看大病需到40公里外的鎮衛生院,路途遙遠,費用高昂。
三是產業發展舉步維艱。以傳統玉米、紅薯種植和散養家禽為主,規模小,效益低。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無力發展新產業。嘗試過種植中藥材、發展養殖等,但因技術、市場、交通等因素制約,大多失敗。‘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
四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由于條件艱苦,年輕教師、醫生不愿來,留不住。本地人才外流嚴重。村民思想觀念相對保守,等靠要思想一定程度存在,內生動力有待激發?!?/p>
楚峰的匯報實事求是,不回避問題,不夸大困難,用具體事例和數據說話,每一句話都像重錘敲在與會者的心上。陸明書記認真地聽著,面色凝重,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偶爾抬眼看看楚峰,眼神中帶著審視和思考。
喜歡天道正義請大家收藏:()天道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