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團滿載而歸,回到河陽鎮的第二天,楚峰顧不上休息,立刻在鎮政府會議室召開了專題會議,聽取考察團成員的感想和初步建議。與會者除了考察團全體成員,還擴大到鎮班子成員和相關科室負責人。
會議室里氣氛熱烈,與考察前的沉悶判若兩人。村民們爭先恐后地發言,臉上洋溢著興奮和期待。
張嬸嗓門最大:“楚鎮長,這回可真是開了眼了!人家紅巖村那民宿收拾得,比咱鎮上的招待所還干凈!飯菜也像模像樣!我看咱村也行!我家那院子回頭就按他們那樣拾掇拾掇!”
王彩鳳比較細心,說:“我覺得溪谷村搞那些體驗項目挺好,讓城里人動手參與。咱這山上蘑菇、筍子、野果多,能不能也讓游客來采?咱們教他們認,還能賣錢!”
李老四這次也積極了不少,雖然還是有點顧慮,但話變了:“楚鎮長,合作社我看行!單打獨斗不成氣候,得抱團!就是……這啟動資金從哪來?改造房子、買材料都得錢啊!”
趙大山作為支書,想得更遠一些:“楚鎮長,我看啊,咱們不能完全照搬紅巖村或者溪谷村。人家起步早,有基礎了。咱們得想想,咱清水村有啥別人沒有的特別之處?怎么才能讓游客來了覺得新鮮,還想再來?”
趙大山這句話,說到了楚峰的心坎上。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考察讓他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同質化競爭的風險。如果清水村只是模仿別人搞農家樂、民宿,很難在眾多新興的鄉村旅游點中脫穎而出。
楚峰示意大家安靜,說道:“大山支書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重點思考的核心問題——差異化發展。我們不能簡單地模仿,必須找到屬于清水村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
他走到窗前,指著遠處清水村的方向:“大家想想,我們清水村最寶貴的是什么?是那條清澈見底、一年四季不斷流的清水溪!是那片沒有污染、空氣新鮮的山林!是咱們這比鎮上、縣里涼爽得多的夏天!還有,咱們這的山坡地,雖然種莊稼產量不高,但日照足,通風好。”
他轉過身,目光掃過眾人:“紅巖村靠民宿和徒步,溪谷村靠農耕體驗和康養,都搞得不錯。但我們能不能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子?比如,充分利用咱們優質的水源和特殊的山地氣候,發展特色種植?種點高附加值的、既能觀賞又能賺錢的東西?”
“種啥?”張嬸好奇地問,“種果樹?咱這以前也種過蘋果、梨,結的果子又小又酸,賣不上價。”
“或者種藥材?”有人提議,“咱們山上本來就有不少野生藥材。”
楚峰搖搖頭:“果樹和藥材,周期長,技術要求高,市場風險也大。我在想……咱們能不能種花?”
“種花?”會議室里一片愕然。李老四直接嚷起來:“楚鎮長,種花能當飯吃?那玩意兒中看不中用啊!”
楚峰耐心解釋:“老李叔,種花不是為了看,是為了產業!大家考察時也看到了,現在城里人越來越喜歡自然、喜歡美。如果我們能把清水村的山坡地,變成一片片五顏六色的花海,春天看油菜花、杜鵑,夏天看百合、向日葵,秋天看菊花、格桑花……一年四季都有花看,這本身不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嗎?游客來了,可以賞花、拍照、買鮮花、吃鮮花餅、喝花茶……甚至我們可以發展花卉深加工,比如提煉精油、做干花工藝品。這樣,就把第一產業(種植)和第三產業(旅游)緊密結合起來了!”
這個想法有些超前,村民們一時難以消化,議論紛紛。
“種花?技術咋弄?種子從哪來?銷路咋解決?”
“這得投多少錢啊?能掙回來嗎?”
“咱們這土能行嗎?別種不活白忙活!”
楚峰知道,這個想法需要科學論證,不能拍腦袋決定。他對趙大山說:“大山支書,光靠我們想不行。我的想法是,兩步走:第一,馬上請專家!請省里或市里農科院的專家來咱們村實地考察,對咱們的氣候、土壤、水源進行檢測分析,看看到底適合種什么花,有沒有可行性。第二,咱們自己先搞個小試驗田。選一兩塊向陽、靠近路邊的坡地,不用太大,先種點常見的、容易活的花試試看,積累經驗。”
趙大山點點頭:“楚鎮長,您說得在理!是得請明白人來看看。種花這事,聽著是新鮮,但真要干,得穩當點。”
楚峰又對鎮農業站的站長說:“老孫,你馬上聯系市農科院,看看有沒有研究花卉或者特色種植的專家,把我們村的情況說一下,誠懇地邀請他們來指導。費用問題,鎮里想辦法解決。”
農業站長老孫連忙答應:“好的,楚鎮長!我回去就查聯系方式,盡快聯系!”
會議結束,楚峰的想法像一顆種子,在清水村干部群眾心中播下了。雖然大多數人還將信將疑,但“種花”這個新奇的概念,連同考察帶來的沖擊,已經開始攪動這片沉寂的土地。
喜歡天道正義請大家收藏:()天道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