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代化黨閥不同,他們相對于舊時代先進在利益分配上。黨閥會把利益分配給每一個人的。
戰前,武俱往的工作做的非常完備。他根據上千份來自下層民眾的調查報告,對下方針對性的進行了戰爭動員規劃。
武俱往對各個工匠區都派出了宣講人員。這些宣講員最先是從民生上闡述昊國的大惡。
“夏州土地,現在在昊國治理下利用率非常低。缺乏水利,缺乏河淤肥料的培養,甚至人工都缺乏,一年糧食產量只有十五萬石!而浱州可耕區域不足夏州三分之二,糧食產量卻是一百二十萬石!”
宣講人員在引起了眾人痛心疾首后,隨后話音一轉:“我方打過去后,重新分配田地后,會大規模投資水利,三年內,糧食產量將達到一年一百八十萬石!”
這句話讓工坊主們率先激動起來。因為修建水利,需要風帆運輸車,需要大量麻繩,竹竿建材,這些訂單都是錢啊!
緊接著更加重磅的消息下達。宣講人員們統一口徑:打下夏州后,確保工業工坊區域的糧價在二十文一斤;報名參與支援前線的勞工,在二十年內,每年會分發六十斤的糧票。
這句話一出后,這些失去故土的移民們,突然對故鄉有了“相思”之情。
上述是對平民百姓的動員,在內部,對行政人員的宣傳中,黨閥將為夏州規劃出十五個行政區域,七千個崗位。這些崗位都是“官位”,即大批的可上升空間。——這么一來,從夏州跑來做了小官吏的讀書人們,開始高呼:“昊無道,浱邦昌!”
至于對工商內部的宣傳是:會規劃好列車線路、站臺;同時,在預估的商業消費市場報告中:糧,鹽,炭,油,布等商業,全部都列出了每年可增加收益。
新黨閥內那些管理“貨殖”的高級官僚,在動員大會上對工商人士強調:這些商業不會交給戰后的夏州當地勢力自行重構填補!而是要統統吃下,安排這次戰役中的自己人來接管。
在武家軍內部,由于宣沖十余年的身體踐行,“血勞換血酬”的概念已經貫徹到了整個浱國上下。
在新黨閥的戰爭紅利分配方案,得到宣沖蓋章確定后,一團火在中部戰線燃起來。
宣沖:“一場戰爭中,能夠從失敗者這里掠奪的價值到底有多少?算的越清楚,拿出來做的血酬越多,那么軍事集團的后發血條就有多強。過去是我一個人算,現在是我的門徒們一起算。”
…現代人相對古人,就是善于斤斤計較…
統正歷5年6月13日,三萬全副武裝的浱軍就這樣進入了夏州。
當夏州田野中農夫看到這些穿著灰色布匹的大兵們時,是茫然無措,想要逃避過兵;但這些大兵們沒有理睬他們,反而是丟米糕給他們。然后軍團路過了這里,直接奔著昊軍的軍事集結點過去。
昊軍在夏州的兵力總規模也有約五萬人(包括不能機動的地方駐軍),且也都在戰前完成了應對國戰的練兵統合,能夠列隊,并且有了初步“操典”制度。——料敵從寬的宣沖將對手戰力的朝著自己這邊“模式”來套。
趙誠這些年也在進行操典化,但問題在于:沒有“變法”后國力的支持,顯得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