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軍扎營
鏡頭來到,離鄉者們這邊。
戍天歷28年年初,波光粼粼的湖泊旁,武撼巒所領的武家北路軍一千五百精兵從北岸大營出發,在沙湖村東側的平地上,開始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堵截水匪們向北發展。
叛亂的水族們原本活躍在東華江南部,武家北路軍剛剛扎營時,和他們也是有過一次接觸。
水匪披著蓑衣戴著葦笠,駕駛小船在岸邊來回竄了好一會,確定岸上駐防大軍沒什么破綻后,撿了幾條魚,好似對岸邊警戒軍士們說“自己就是漁夫”,隨后就離開了,至少這次他們是不愿意和武家軍交鋒。
而武家軍這邊,則是將精兵收回營帳,營中的民夫和青壯們劈柴生火,亦或是趕著驢車在臨時的市集與當地勢力交易。
此次武家軍北上經過了一系列分營,最終抵達東華郡的總人員有六千多人,而在到達后幾個月內,在當地也聚攏了各色來吃飯的青壯,合計兩萬余人。
武撼巒在青磚高墻的昌城隔江處修筑了大營,人聲鼎沸仿佛是另一個城。
一個是燈紅酒綠的城,一個是苦中尋生存的城。恰如地球信息時代時期富人區與平民窟隔街相望。
…封建時代的軍營經濟…
不能用近代化的目光來看封建時代。在近現代化時期,軍隊是整個政體中少數人手里的籌碼。當然,一些失敗國家的文官體系是控制不住手上的籌碼,讓其變成了外部勢力的棋子。
但即使以文御武失效,軍隊作為“籌碼”的屬性也是全國性的。
因為交通科技的進步,車輛可以載著士兵,在全國各個大城市打秋風,但封建時代是沒有這樣的機動力,只能就食于地方。
封建時代的軍隊對土地具有黏性,封建軍團到哪里,就會在地方上形成相應的“臨時豪強”集團。
先前竹,兩州是平的太快,數百精騎直插中心就解決了,無需扎大營,打持久戰。
但現在東華郡不一樣,盜匪規模太大,朝廷在這久戰不下,賊寇頭目成了氣候,武家軍抵達當地后,不可能直接把自家寶貴子弟兵填進去,必須在當地收攏相當規模的人力(炮灰),與賊對壘。
武撼巒軍現在主力戰兵也就一千多,至于圍繞大營的兩萬人到底是干什么的呢?當然是乞活了,他們在大營周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甚至已經有當地的青壯們開始把大營周圍田畝給整理開來。
山上也都有人搭建窩棚開始砍柴,打獵,為大軍供應柴火這種能源。
這并不完全是武家軍有意為之,就算武家軍內部軍官不進行協調,當地人也會自發形成零散組織,圍繞著大營形成供應。
因為啊,在封建時代,已經被開發好的山川湖澤的也是資源。
獵戶們,漁夫們這些居民雖然不上稅,但是他所靠的自然資源,都被當地豪族宣稱了山澤所有權。而武家軍在山中掃蕩了精怪,并且開辟了一條條道路后,當地不少住戶們就非常精明地過來掛靠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這種大營經濟形成后,就算東方君主想要裁撤,也得徐徐圖之。而在烽火正旺時,挪動這樣的大營都是相當困難的。
數萬人是不可能隨著武家軍一起走,那樣拔營所費輜重巨大;而就地解散也是不可能,那不是民亂了,而是兵變。
即明末崇禎之所以無法收縮兵團到關內,就是如此,已經在當地形成了軍事勢力。——至于壯士斷腕呢?那就等于把重金養的野戰軍逼反了。
嚴格來說,現在的昌城也是此前大營的殘留。
大約兩千年前大爻盛世時,爻朝大軍在云夢澤舉行大圍獵,斬殺百頭殘民妖獸,其中就包括多只鬼車,一度讓這種妖獸遠離人間。隨后就在云夢澤東面建城,并且封了多位王侯。而這些王侯有不少傳承到了今日,其子弟穿行于昌城的繁華中。
只是這些王侯子弟們已經忘了,他們祖輩當年是憑什么受封于此。
今日他們誤認為是得到天家的青睞,所以能在此處扎根,并且現在也自認為自己要比城外的外來戶們更得天家青睞,可以繼續心安理得地做城中貴胄。
其實啊,哪有那么多無緣無故的愛,不過是當年天子無法處理他們的先祖在地方上已經形成的勢力,所以就事論事罷了。
而今天呢,他們這些不肖子孫不爭氣,搞亂地方山川和人道,制造出問題,自己也解決不了,只能請外軍來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