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夜行
那一天,向陽喝醉了,他在地上坐著默默抽著煙,喝醉以后還能想些什么呢?
不過就是那些未了的心事和過去的事情。他含糊其辭的吟道:無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巔,若是命中無此運,亦可孤身登昆侖。
迷迷糊糊半夢半醒間,向陽仿佛回到了童年時和爸媽弟弟收完麥子回家路上的夜晚。
兩匹馬拉著木頭車,車頂上滿滿當當的麥垛,麥垛很高,他們小哥倆和媽媽坐在麥垛頂上,爸爸擠在馬匹身后趕馬駕車。
向陽和弟弟面朝夜空平躺著,看著滿天閃爍著光芒的星海,媽媽用手溫柔的撫摸著兩個孩子,眼中充滿了疼愛和幸福。
弟弟喃喃的輕聲說道:“媽媽,我想聽歌”。媽媽輕聲問道:
“孩子,你想聽什么歌呀?”弟弟嘿嘿一笑說道:“媽媽,我想聽那首睡前的歌。”媽媽會心一笑說道:“好啊。”然后就唱了起來,歌聲像綢緞一樣飄浮在靜謐的星空下:月亮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風吹來一陣陣快樂的歌聲,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
過了一會兒,媽媽看兩個孩子聽著歌都快睡著了,為了給他們提神,媽媽提高嗓門說道:“孩子們,晚上不能在野外睡著啊,要么回家該做惡夢了,這樣吧,媽媽給你們講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可是你們太爺那輩兒的呢,可有意思了,不過,你們不要害怕哦,哈哈。”聽了媽媽的話,向陽頓時來了精神,說道:“媽媽,是不是鬼故事啊,還是探險尋寶的故事啊,你快講吧,我最愛聽了。”弟弟有些害怕,問媽媽是不是鬼故事,鬼故事他可就不聽了。
媽媽笑著安慰道:“孩子,不是鬼故事,但是呢,你可以捂住耳朵呀,這樣你就不會在車上睡著了。”說完話,媽媽朝著湛藍的夜空深邃的望了一眼,開始給孩子們講那些過去的故事。
那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在一處偏僻又貧窮的農業腹地,說是農業腹地,其實嚴謹的說也根本算不上,因為這里經過長期動亂已經民不聊生,家不閉戶了。
你可能要問,家不閉戶,夜不鎖門,那是太平盛世才有的景象吧。其實不然,這里所謂的家不閉戶是真的不閉戶,不關門,不管白天還是黑夜,因為有些人家真的沒有門窗,不是被人打掉了就是年久失修,腐朽破敗了。
當然,鄉里一共幾十戶人家,幾百人口,還是有幾家富裕的,所謂的富裕人家也僅僅是儲存了一些余糧,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不至于經常餓肚子而已,他們雇傭一些人手幫忙看家護院,薪酬嘛,當然也就是一天兩頓的玉米面餅子和大碴子粥了。
距離羊群灘鄉三十公里以外的一個名叫永和的村子里,零零落落住著二十幾戶人家,他們的房子并不像我們現在的農村房子都是聯排的,而是散落分布,隔著幾十米甚至上百米才會有一家人,多數是獨門獨院,房子和院墻都是土坯壘起來的,看上去就很不結實。
(請)
黑衣夜行
但是大門卻不一樣,都是大石塊堆起來的,看起來堅不可摧。整個村子籠罩在一片靜謐之下,除了深藍的夜空斜掛著的那勾彎月,灑下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的淡光之外,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偶爾能聽見幾聲柴狗的遠吠,也給人有氣無力的感覺,就像當時的年景一樣,讓人提不起精神。
就在多數人已經忐忑不安沉入夢鄉的時候,村東把頭小土房的破紙窗戶上映出了一絲光亮,那是擦亮火柴的弧線,瞬間的劇烈燃燒之后又歸于平淡,而后房間中的另一個火源逐漸明亮起來,透過窗戶,能看到那火光晃晃悠悠,時高時低舞動的光影,那是煤油燈。
內蒙多數偏遠農村通電應該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左右,之前使用的都是煤油燈,煤油燈構造很簡單,一個頂上帶托的金屬器皿,用羊耳釘穿幾縷棉線,架在盛了煤油的金屬器皿頂部,煤油接觸到棉線,會迅速竄到棉線頂端,浸潤棉線全身,只要用火柴點燃頂上的棉線即可照明,但是煤油燈煙很大,又黑又濃,一般點上兩三個小時,如果墻體本來是白色的話,就會在燈的上方出現一片不規則的黑圓形。
房間里的燈亮了大概五分鐘左右就熄滅了,之后一個黑影牽馬從剛才亮燈的院子里探頭探腦極為警惕的走出來,他先是牽馬龜速走了大概一里地左右,然后飛身上馬,揚起馬鞭,駕駕的喊了幾聲飛馳而去,能看出來,正有一件天大的急事在等著他去處理。
十五公里外的白敖包山腳,有四五個人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半徑五六米的草地上來回急速的跺著步,好像一停下來就要出什么大事一樣。
剛冒芽沒幾天的嫩草都被他們踩禿了腦袋,在慘淡月光映照下,像極了一片灰白色的牛皮癬。
他們邊踱步邊朝著一個方向焦急的眺望,其中一個張口說道:“怎么還沒到啊,如果五分鐘不到的話,里面恐怕撐不住了呀!”邊說邊用右拳一下接一下狠勁錘向左手心。
“來了,看,到了”,旁邊一個瘦高個子指著他們目視的方向激動又輕聲的說道。
只見他們目光齊聚的方向,一匹白馬馱著一個黑衣人疾馳而至,噠噠的馬蹄聲急促而清脆,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顯得格外刺耳。
幾秒鐘的時間,黑衣人來到山腳下飛身下馬把韁繩交到一個人的手里,等待的幾人急忙小碎步前驅躬身,齊喊
“三爺”,說是喊,其實就是壓低了嗓子擠出來那么兩個字罷了,只是聽來真真切切,不帶含糊。
只見來人身高一米七五左右,中等身材孔武有力,身著灰布長衫,腳穿皮質老漢鞋,那雙鞋看起來穿了很多年了,他方臉高鼻,兩個眼睛不大卻目光如炬,頭頂中分油頭,梳理的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