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左侍郎蔡有為將試題至于殿中案上,眾赴考官員再次跪下行叩首禮,靜待宣題。
就在此時,頭頂傳來一道略帶陰柔的聲音:“蔡大人,陛下擬的策題在此。”
陳硯因額頭貼著地,無法看清上面究竟是何情況,得益于他進宮多次,記住了此聲音的主人乃是內相汪如海。
這是天子當場換題了啊……
蔡有為有一瞬的錯愕,旋即很快反應過來,雙手接過策題,壓在原本的策題之上,朗聲道:“朕奉天命,御九州萬方……”
一長串的引經據典之后,終于等來了真正的題目:“今東南沿海,豪強私通外夷,官吏貪墨市舶之利;而倭寇借商船為巢,劫掠州縣。若弛海禁,則恐引寇深入,今朕策問大梁臣子,防倭之策。”
聲音落下,臣子們便起身,由禮部官員引導向大殿兩側的擺放整齊的桌案前,按照品階由內至外而坐。
陳硯雖只是松奉知府,然他還有個三品虛銜在身,在一眾只能走外二橋的官員中,他竟還成了大官,被安排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一抬眼便是內閣九卿。
此時,劉守仁正好轉頭看向胡益,就見胡益眼觀鼻,鼻觀心。
劉守仁又一轉頭,正好與陳硯四目相對。
雖隔得遠,陳硯依舊能感受到劉閣老的怒火。
作為參考官員,陳硯非常自覺不可與考官有何牽扯,于是垂下眸,當做沒瞧見。
很快,他就感受到數道探究的視線落在他身上,他不由想,這真是個方便他人盯著的好位置啊。
劉守仁死死盯了陳硯片刻后,將目光落在自己安排的三人身上,見他們個個神情惶恐,心中的怒氣更多了幾分。
禮部既已出了題,交由圣上親覽,此題便該定下了,若陛下不愿,也會有所警示,胡益兼任禮部尚書,定然早已知曉,為何還將被否了的題目當做正題藏于禮部?
莫不是早已知曉蔡有為是他劉守仁的人,特意擺他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