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鄉試前
何若水與楊夫子對四書都研讀得極深,只是某些地方兩人的理解有些微差別,陳硯兩邊都學,再加以思考,就會生出許多新感悟。
陳硯想,若能同時得兩位先生的指點,后年的鄉試或也能中。
可惜何若水先是考校各地生員,又是請了先生們下鄉去各地教孩童們識字,實在忙得很,陳硯根本見不到人。
不過這難不倒陳硯,他可以寫信,將自己每日所做文章一同讓人送給何若水,請他點評。
每每看到陳硯的文章,何若水都要打個哆嗦。
別人請教他,都是拿一兩篇文章來,到了陳硯這兒,每回都是一匣子。
他白天需忙于公務,只得熬夜一篇篇看完,再用朱筆一一批注,剛讓人送回沒兩日,又一匣子來了。
管理一省士子,行教化之責的大宗師竟在講學時語重心長對眾士子道:“刻苦雖好,卻也要注意歇息,譬如那平興縣秀才陳硯,每日除在府學讀書外,還要做五篇文章,太過刻苦,就是在損耗身子。”
聽講學的士子們瘋了。
每日五篇文章?
他們每日堅持做一篇文章就極難了!
此人實在太過刻苦!
于是這陳硯之名就在整個鎮江省的士子中傳開,只是傳開的是刻苦,并非才名。
就有人道:“如此刻苦還未中舉,可見他也是以勤補拙。”
若真有才,怎的寫了那么些文章,竟沒一篇傳出來?
這等只知死讀書的生員,此生中舉都難。
陳硯并不知自己的名字已經被大宗師帶著傳遍鎮江士林,高家在“倒高”風波之后一改往日的囂張,徹底蟄伏起來,就連高修遠也離開了府學。
沒了打攪,陳硯便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讀書上。
每日除了讀書,還要寫文章,找楊夫子指點,又要看何若水對他文章的批注,再細細琢磨,對文章進行修改。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鄉試前一年,陳硯將每日文章從五篇增加到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