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向標記,心中冷笑,面上卻不動聲色將文章放下,繼續讀下一篇。
只是心中所想盡是陳硯文章的官吏改革,再讀其他文章,便覺文采有余,于朝政毫無幫助。
待十二篇看完,永安帝看向眾人,道:“眾愛卿為國取材不辭辛勞,朕心甚慰,此十二份答卷俱是上乘之作,以這第六卷尤甚。”
“朕深居宮中,竟不知地方官員如此困境,如這考生所言,也該改一改考核之細則,讓良臣不至于就此埋沒。”
眾人雖心思各異,卻也不能左右天子點狀元。
此后的榜眼探花也盡數點出。
永安帝點了點此卷,道:“此卷文采雖不及一甲,然情感真摯,又頗為實用,便為傳臚。”
傳臚乃是二甲第一名,也就是第四名。
一想到此文會在程文集中排在第四,供天下讀書人拜讀,曾昌的臉色就極難看。
這些人還是吃得太好了!
天子將名次定下后,將答卷還給首輔徐鴻漸后便離去了。
次日就需放榜,眾讀卷官就要拆考卷,按名次填榜,自是又忙碌起來。
……
會試之后,吏部一共送來兩套衣衫,一套貢士服一套進士服。
貢士服在殿試當日已穿了,傳臚大典上,眾進士需穿另一套進士服。
進士巾與烏紗帽極像,以黑色紗制成,頂部微平,兩側展角長五寸,寬一寸,并配有垂帶,簪上翠葉絨花,其上銅牌刻有“恩榮宴”。
只是這帽子于陳硯而言實在太大,一帶上去便往下滑,楊夫子就將衣服剪成布條,在他頭上纏幾圈,方才不會掉。
袍服為深藍,以青羅滾邊,袖廣,青色革帶束腰,飾以黑角,再配朝靴氈襪。
此服送來時頗大,楊夫子將其與貢士服一同送往裁縫手中改小,此時穿在陳硯身上極為合身。
穿此一身,便是少年意氣,頗有春風得意之姿。
待三人送陳硯到皇城外,眾穿著進士服的士子俱是忐忑。
苦讀多年,要在今日收獲。
眾人既已歷經萬難來此,無不想名冠皇榜,名揚天下。
名次越靠前,入官場的起點就越高,一步落后,便會步步落后,頂峰終究不同。
作為會元,陳硯依舊立于眾新晉進士之首。
就連陳硯的手心也是汗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