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柯同光被焦志行賞識,于元益也屬清流一派,本就與徐門對立,也就不會顧及。
焦志行那些大官為了避嫌,自是要與他能離多遠就離多遠,但柯同光和于元益都是翰林院的小螺絲釘,哪里需要顧及這么多。
也因此,三人走得很近。
每每吃飯時,柯同光便會苦著臉埋怨陳硯:“陳三元那詠乳豬的詩一作,光祿寺更覺自己飯食好,這飯菜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柯同光來自江南富庶之地,從小到大也沒受過這等苦,不過幾日人就消瘦了。
不過人到底年輕,還是豐神俊逸的。
據陳硯所知,焦志行有意將自己的孫女嫁給柯同光。
自古就有榜下捉婿的習俗,能中進士還未婚者,俱是年少有為,前途不可限量,自是被京中大戶哄搶。
柯同光今年也不過二十有三,又是榜眼,自是良婿,次輔大人動心也是常理之中。
按理說,似陳硯這等還未成婚的狀元,更該是各家搶著來提親,可惜陳硯得罪了徐鴻漸,又有天子壓著,反倒沒人搭理陳硯。
陳硯辯解道:“光遠殿試寫了整篇文章怒罵光祿寺吃食,也不見光祿寺有改善,可見與我的詩作無關。”
光遠是李景明的字。
殿試程文集出來后,陳硯買了一本,看完李景明的文章,再想到恩榮宴上的種種,陳硯不禁為李景明捏了把汗。
還好有宗徑護了一下,不然有李景明好果子吃。
他就想不通,李景明才寫文章噴光祿寺,怎么會以為曾昌招攬他是出于好心?
對于李景明的境遇,陳硯只能想到一句話:“傻人有傻福。”
柯同光連連搖頭:“傳臚的文章如何能與三元公的詩相提并論。”
又頗為感慨道:“你的詩已傳遍京城,不少人對光祿寺的吃食心生向往,江啟許多留京的舉子還心心念念要嘗嘗光祿寺的仙食。”
會試下第的舉人中,年少聰慧者也可被選送入國子監(jiān),此被稱為舉監(jiān)。
以江啟之文脈昌盛,自是會占不少舉監(jiān)的名額。
于元益猛地抬起頭:“你沒同他們說光祿寺的飯菜如何難吃?”
柯同光欲言又止,旋即深深嘆口氣道:“他們更信三元公的詩。”
大梁朝頭一位連中三元者,自是被萬千學子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