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此次的主考。
陳硯不認識。
緊接著就是副考官、房考官、內監試、內提調等內簾官。
鄉試分為內簾和外簾,通俗些講,內簾官便是出題審卷的官員;外簾官則是負責一切考試事宜。
內外簾官不可交談,不可接觸。
入簾主要就是內簾官進入貢院,在放榜之前,內簾官們不能離開貢院。
眼看那些身穿官袍的官員排隊入簾,士子們激動得面紅耳赤。
幾千名士子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人的手里,內簾官們在士子眼中自是十分風光。
待官員們全部進去,貢院門緩緩關上,那些兵卒轉身正對士子們,姿態威嚴。
到入簾結束,士子們依舊心情激蕩,不愿離去。
陳硯心中也頗為激動,只覺必要與內簾官們一般方才不負多年苦讀。
不過陳硯并未久留,他還想回去多寫兩篇文章。
翌日一早,魯策就帶來了消息,此次主考是翰林院的王澤王侍講,副考官乃是翰林院編修龐誠。
這兩人恰恰都在陳硯那剩余的五人名單里。
魯策和徐彰簡直欣喜若狂,就連李景明都帶了幾分喜氣。
他們早已將王澤和龐誠的文章背誦下來,對二人的喜好頗為了解,比如今才去買二人程文集的眾士子已是遙遙領先。
鄉試第一場定在八月初三,接下來的日子,魯策和徐彰二人所做文章盡往主副考官喜好上靠。
就連李景明也受了些影響。
陳硯依舊保持自己的風格,不過此時他要養腦力,不宜太過勞累,每日只寫五篇文章也就罷了。
八月初九這日,依舊是三更天,陳硯等人便起床,提上早檢查多遍的考籃,隨著浩浩蕩蕩的士子隊伍往貢院走去。
與小三科相比,鄉試的士子年紀要大上不少,竟還有不少白發蒼蒼的老者。
陳硯身旁的老秀才手上拿著拐杖,胳膊被家人架著往前走。
陳硯與其對視一眼,俱從對方眼中看到驚詫,旋即便各自移開視線,裝作若無其事。
幾千名士子等在貢院門口,場面可謂十分壯觀。
搜身的兵卒們渾身的氣勢已帶了凌冽,搜身時更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