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硯白日里睡了好幾個時辰,此時可謂精神奕奕,干脆拿了時文集來看。
少年最不能負時光。
……
第一場考完,貢院便忙碌起來。
受卷官需將收的答卷送至彌封所,將考生姓名籍貫及三代等都加以彌封,再送由謄錄所,謄錄官用朱筆將考生試卷謄抄。
考生原卷被稱為墨卷,謄抄官謄抄為朱卷,兩份卷子送由校讀官校對,確認無誤后,方才可送至內簾。
及至此時,外簾官的工作方才結束,接下來忙碌的便是內簾官。
鄉試閱卷是分房閱卷,以五經分房。
卷子按考生本經分到五房,由房考官閱卷。
此次參加鄉試的考生有三千多人,單單第一場每人就有七篇文章,一共有兩萬多篇文章需考官們閱覽。
而從開考到放榜,留給考官們的閱卷時間只二十天,房考官們看完一篇文章,若不行,就丟棄于桌下,此為落卷。
若覺得極好,便在卷上寫下一個“薦”字,此乃稱為薦卷。
相比與《詩》等考生眾多的房,《春秋》一房的答卷要少許多。
即便如此,負責《春秋》一房的房考官衛攬春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篇接一篇地看著,桌子底下的卷子也越發多起來。
深夜,衛攬春雙眼已是疲倦不堪,他放下答卷,揉著雙眼,心中卻是深深嘆口氣。
此次的解元怕是又要落在另外四房了。
哦不,應該是三房,《周易》和《春秋》可謂半斤對八兩,都是沒多少士子擇其為本經,即便擇了,也讀不明白。
光是他落下的這些卷子就讓衛攬春頗煩躁。
《春秋》已多年未有解元誕生了,更莫說會元、狀元等。
士子文章再差,該閱覽的卷子就該好好看。
衛攬春喝了口早就涼透了的茶,再埋首于答卷之中。
當他再次拿起一封答卷,粗略掃了一眼,便不自覺“咦”一聲,目光重新掃回來,逐字細讀。
待讀完,他臉上已盡是喜色,當即就在文章上面寫了個大大的“薦”字,還要在一旁寫上自己的名字,又給同房的其他考官看。
一時間,《春秋》房一派喜氣。
“或許此次鄉試,我們《春秋》一房也能爭一爭解元?!?/p>
“此文章甚好,還需再看看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