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考生便深深折服于他的高風亮節。
當時未放榜,他們都只關心自己是否會受影響,是否會重考,只有會元郎想到的是為天下學子維護科考之公正,他們與會元郎實在相差甚遠。
柯同光更是低了頭,往后退了一步,江啟的貢生們也齊齊后退,整個隊伍落于陳硯身后。
焦志行不動聲色地看了眼,只說了些勉勵眾人的話。
待陳硯領著眾貢生離去,徐勃方才道:“會元郎小小年紀,竟不驕不躁,又機敏,實在值得好生栽培?!?/p>
“可惜?!?/p>
可惜什么,焦志行并未說出口,徐勃卻已經領悟。
會試舞弊案已定了性,乃是那自盡的謄錄官為了討好劉閣老,選了篇好文章謄抄好后寫上劉定之的大名,再模仿收卷官將朱卷糊名,不成想竟早早事發。
如今那謄錄官已畏罪自盡,此案就此作罷。
劉定之無辜受牽連,此番會試榜上無名,圣人大恩,多允了劉閣老一個蔭庇名額,讓劉定之可受父蔭庇入國子監就讀,劉閣老則官復原職。
此事終究牽連到劉閣老,對其威望損害極大,劉門一派勢力削減不少,就連焦門也大受打擊。
新科貢生大大增強了焦門勢力,可其中最出彩的會元郎被天子帶走,于焦門就是一大損失。
“那柯同光倒是可培養?!?/p>
徐勃再次開口。
到底也是鼎鼎大名的才子,文章也極出彩,若能培養起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焦志行回想柯同光往后退的那一步,頗為遺憾道:“終究還是差了些?!?/p>
……
自貢生們拜訪過焦志行和徐勃后,陳硯為維護科考敲響登聞鼓一事就在京城傳開,那些未考中的舉子們皆是感嘆于陳硯之品行。
恰在此時,鎮江舉子們又說起陳硯不畏高家欺壓,勢要為一眾考生出頭的事跡。
眾舉子們直到此時方知會元郎一路走來如何不易,那高家又是如何仗勢欺人,竟將手伸到科考。
再一看那高修遠的文章,舉子們俱是大怒。
如此文章竟能力壓會元郎與一眾考生奪得縣試與府試案首,高家實在過于囂張!
有些人就想到九淵此前的《大學》中所繪的那個家族種種惡行,竟和鎮江舉子們所言一一對應了。
有人怒喝:“那高堅已辭官歸鄉,為何還能輕易左右縣試、府試?”
“人家來頭大。”
一名舉子嗤笑一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