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寇上岸劫掠殺人時,這衛(wèi)所竟不出兵,就連知府胡德運也是當做不知,可見他們至少是收了好處才放縱。
能讓整個松奉乃至寧淮如此上下一心,想來好處不少。
身為朝廷命官,不護一方安寧也就罷了,竟還做出如此害民之事,與那些賣貨賊有何異?
陳硯被彭得運派兩名衙役領著下鄉(xiāng)時,就猜測彭得運等人要對他動手。
雖只是猜測,也還是安排了陳老虎以及錦衣衛(wèi)們暗地里跟著。
果不其然,他們住下后“倭寇”就來了。
燒殺搶掠如此大的動靜,衛(wèi)所卻不派兵趕來,仿佛這群倭寇就是沖著他來的。
既然他們動手了,那他也就徹底撕開偽裝。
這幾日,從那名衙役嘴里得知的消息也證明了陳硯的猜想是對是。
今天當著錦衣衛(wèi)的面,他就要大干一場,將彭德運與馮勇的遮羞布扯下來。
他再不捅個窟窿,松奉的百姓真就暗無天日了。
只是有一點是陳硯一直沒想通的。
沿海百姓能有多少油水,即便這些假倭寇天天搶掠,能喂飽整合寧淮上上下下這么多官口嗎?
就算能養(yǎng)活寧淮的官員,這京中的徐鴻漸等人又如何能喂得飽。
對于寧淮的鹽商而言,沿海越平靜,他們做生意也就越穩(wěn)定,賺的錢越多,為何也與寧淮這些官員攪合在一起?
而且寧淮能如此上下一心,將不服他們的官員或弄死或讓其調離,調離后都不敢將此地情況透露,怕是除了錢外還有權。
可這錢陳硯無論怎么算都覺得不夠。
他來此半個月,便被排擠了半個月,諸如上述都是他的猜想,至于更多他一時也猜不出來。
馮勇被徹底壓制,只兇狠瞪了陳硯一眼,領著下屬們大跨步離開。
甲胄因走路而發(fā)出的“鐺鐺”聲極響亮,光聽之就能知曉其主人是如何的惱怒。
見眾人離去,陳硯扭頭對城墻上眾人道:“都莫要歇著,把人掛起來!”
城墻上眾人便又熱火朝天地忙起來。
一百六十一具尸首掛在城墻上,風一吹就四處搖晃,瞧著實在有些詭異。
站在城墻下的百姓們圍著城墻看了會兒,就有人撿了塊石頭砸向那具尸首。
石頭砸在尸首上后落到地上,在地上滾了一圈,在陳硯腳邊不遠處停下。
看著那塊不算大的石頭,陳硯卻皺起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