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試帖詩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押韻、對仗工整、遵守平仄格律,有一定文采和意境即可。
這些規則對陳硯來說恰恰是一道道公式,比詩歌那漫無目的隨心而發要簡單太多。
楊夫子只在年前對陳硯進行了一個月的試帖詩特訓,陳硯就能寫得像模像樣。
三道題目都抄寫下來后,考場除了巡視的衙役外,再無人走動。
隔壁考棚已經傳來衣服摩挲紙張的聲音,顯然已經急切地在答題。
陳硯并未直接提筆,而是盯著題目思索起來。
“學而不思則惘”意為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茫然迷惑。
作為縣試的題目,就說明縣尊大人有勸學之心。
科考也是政績考核之一,此前平興縣剛出了“科舉舞弊案”,前任縣尊被抓,此地科考必然被許多人盯著,若接任者能一改本縣科考風氣,多出幾個有功名者,政績考核怕是能得個大大的優,到時前程可謂一片功名。
看來如今這位縣尊大人還是頗有上進心。
陳硯思索片刻,已經得出結論。
既然縣尊大人要勸學,那他就好好論述讀書,把讀書思考的重要性給拔高拔高再拔高。
陳硯提筆,在草紙上寫下破題:“惟學而不求諸心,則昏而無得于己?!?/p>
破題后,一篇八股文的基調就定下了。
陳硯繼續寫承題:蓋學貴乎思也,不然,寧能免夫罔之失哉?昔圣人言此之意謂。
接下來,只要自圓其說也就是了。
每日的筆耕不輟讓陳硯的文章做得極快,他幾乎是一口氣寫完整篇文章。
寫完后將墨吹干就放到一旁,再看第二題。
第二道題取自《春秋》,“齊師伐我”。
齊師伐誰?
《春秋》是魯國官修史書,是以魯國的視角記事,故稱為“我”。
為何伐?魯國如何應對?有何警示?
陳硯將題目解析出幾個問題后,再整合一番,文章大致也就出來了。
他打下腹稿后,提筆在紙上順勢寫下。
縣試考生多,答卷也眾多,縣尊大人根本不可能全部看完,因此縣試著重第一場第一題,即四書題。
考生們多半會將精力放在第一道題上,將文章精雕細琢,至于第二篇五經題只要語句通順,字數湊夠即可,反正縣尊大人也不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