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春來江南
早春二月,豫章郡各地開始了春耕,南方各地主要是稻麥兩熟制,秋末播種冬小麥,到春天時小麥麥苗長得正旺,這個時候需要翻土施肥澆水,讓小麥長得更好。
去年十二月豫章郡下了大雪,下雪最大的好處就是將地里的病蟲害凍死,正應了農諺:‘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南昌城外的田埂上走來兩人,一個年約三十五六歲的中年男子,還有一個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
兩人帶著草帽,一路興致勃勃,中年男子見前方圍了大群農民,便笑道:“欽仲,我們去那邊看看。”
中年男子叫做尹默,益州梓潼郡涪縣人,因為反對劉璋上位,劉璋不允許他回蜀中,尹默只得寓居襄陽,十天前他看到了甘寧的招賢書,頗為心動。
尹默也是出身寒門,投靠劉表卻不被收錄,只能在荊襄教書為生,他被甘寧招賢書中的‘無論士庶,唯才是舉’八個打動了。
更重要是,同為反抗劉璋的失敗者,尹默是知道甘寧的,既然甘寧混出頭了,作為同鄉(xiāng),尹默便決定來豫章郡應聘,謀取功名,建功立業(yè)。
和他同來的年輕人,是他的梓潼郡同鄉(xiāng)李撰,李撰是司馬徽的學生,和尹默關系極好,聽尹默說起甘寧的招賢書,他也是巴蜀人,自然也動心了,便和尹默一起來投奔甘寧。
兩人走到大群農民前,原來他們在試用新農具,李撰最喜歡各種創(chuàng)造發(fā)明,歷史上,他是和馬鈞齊名的三國時代發(fā)明家,尤其擅長弓弩,諸葛亮發(fā)明的是元戎弩,是指一發(fā)十箭,李撰發(fā)明的是連珠弩,指連續(xù)發(fā)射十支,核心是有一個箭匣。
李撰眼睛一亮,他看到一種新的水車,比畢嵐發(fā)名的翻車更省力實用,農民靠腳踏就能把低處的水運送到高處。
“請問這是誰發(fā)明的水車?”
“這叫龍骨水車,是我們太守發(fā)明的,比翻車更實用!”
李撰蹲下細看,心中暗暗思忖,似乎有一種傳動裝置。
尹默喊了他幾聲,李撰只是不睬,尹默沒辦法,他知道這個小友一旦沉浸其中,一蹲就要幾個時辰。
“欽仲,你自己來招賢館找我!”
“尹叔,我知道了!”
尹默起身向縣城內走去。
尹默進了南昌城,一路打聽,很快找到了招賢館,招賢館就位于郡衙斜對面,接待官員是一名十八歲年輕官員,正是劉繇的兒子劉基,劉繇死后,年紀十五歲的兒子劉基在南昌縣為父親守孝。
二月初,劉基三年守孝期滿,甘寧便在三天前請他出來做事,任命他為豫章郡功曹,暫時主持招賢館。
功曹是郡衙諸曹中地位極高者,主管官員考評,和五官掾、督郵一起并稱為右曹。
劉基是漢高祖劉邦庶長子劉肥的后人,又是揚州牧劉繇的兒子,很受尊崇,甘寧厚待他們母子,也自然得到了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