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椅又驚又喜,“這怎么做得到?”
“軍隊有強大的火器,連丹灞水道都要開通了,何況三門峽,所以李刺史只要向朝廷申請,我保證明年建州的船對也能從水運到海港。”
一席話讓眾人心中有了信心,只要能把各種山貨都運出去,福建道的貨物能充斥長安,那就是看得見的政績啊!
和官員們一起用了午餐,李鄴隨即帶著眾人出城去參觀占城稻試驗田,當然,大家并不叫它占城稻,它是從交州過來的,所以叫做交州稻。
主持交州稻種植的官員是工學中的農學院教授韋清月,他同時也是司農寺新成立的良種推廣署署令。
他帶著三十幾個學生在泉州成立了研究院。
眾官員來到一片郁郁蔥蔥的稻田,交州稻在這里試種了五百畝,和江南不同,泉州這里的稻田種的還是交州稻,連種兩季,當然是氣候的緣故。
“啟稟殿下,這種交州的水稻非常好,抗旱、適應很強,夏糧畝產達五百五十斤,秋糧估計也差不多,一年的畝產達一千一百斤了?!?/p>
韋清月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道:“如果把它在整個南方推廣,大唐的糧食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大家都能吃飽飯了?!?/p>
李鄴笑了笑道:“江南那邊今年也種了三十畝交州稻,韋署令知道嗎?”
“卑職知道這件事,就是不知道結果如何?”
“還算可以,三十畝有一半的畝產達到四百十斤,還有兩畝地達到畝產四百八十斤,但也有十幾畝地畝產不行,都只有兩三百斤?!?/p>
韋清月點點頭道:“這種情況很正常,需要不斷適應,不斷篩選,五到十年就能穩定下來了?!?/p>
“關中可以種植嗎?”李鄴問道。
韋清月苦笑一聲道:“關中一直就可以稻麥兩熟,不種水稻是政治問題,而不是農業問題。”
這個問題確實是政治問題,如果百姓都能吃得飽飯,誰還會賣身賣土地?統治階級又怎么兼并土地、怎么蓄奴?
這其實就是歷朝歷代敗亡之根,宋朝用極為發達的工商業解決了這個問題,可惜還是被外族滅了。
到了明朝又恢復了這個老問題,明明紅薯在萬歷年間就引入明朝,但也只在福建廣東推廣,朝廷不知道這玩意高產嗎?當然知道,他們就害怕老百姓吃飽飯,不好剝削了。
最后明朝還是被吃不飽飯的農民起義軍滅了。
所以很多高產農作物的出現絕對是觸犯統治階級的利益,棉花如果不是朱元璋以強大的君威推廣,怎么可能在天下各地廣泛種植?
李鄴成為唐朝之主,他的身份是有問題的,他不是正統皇族,但所有唐朝的利益集團都支持他,所以他能上位。
也正是這樣,李鄴暫時不打算觸動統治階級的利益,但又要讓大唐中興,怎么辦?
唯一的辦法就是把盤子做大,用強大的武力向外擴張,占領廣袤的無人之地,讓走投無路的百姓有一個奔頭。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需要大唐人口滋生,而人口滋生的根本保證,就是糧食。
所以糧食是他的底線,誰敢在糧食這件事上和他作對,他就滅了誰?
“明年再試驗一年,后年就去江南試驗,如果成功,五年后就可以大規模推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