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zhàn)金城(上)
北城也是唐軍防御的重中之中,李鄴也很清楚,一旦吐蕃大軍從黃河上過來,他們必然會保護自己的退路和輜重,一定會在黃河邊上扎營,攻城也一定會在比較平坦寬闊的北城。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李鄴把主要防御武器也放在了北城,包括三十架中型投石機和三架超大型的投石機,以及一萬名重弩兵和陌刀軍。
城頭上也修建了專門安置投石機的城臺,外型和馬面墻一樣,只不過馬面墻是向外凸出,而投石機城臺是向城內凸出。
城頭上的投石機基本上也沒辦法用桿式投石機,長長的投桿伸長到城墻外,沒辦法往投兜里裝石塊,所以都是用長長的投索,原理和吐蕃士兵用的飛石其實是一回事。
但經(jīng)歷了長安之戰(zhàn)后,李鄴已經(jīng)吸取了教訓,決定放棄這種長索投石機,雖然繩索式投石機簡單方便,不需要制作專門的投桿,但它的缺陷也很明顯,首先就是不能投擲火油罐或者火泥,會燒斷繩索。
其次會投擲失敗,石頭沒能投擲出去,會包在皮兜內,然后重重打在城頭上,造成自己士兵傷亡,而且失敗的概率很大,十次投擲就會失敗三次,所以在長安之戰(zhàn)中,投石機最后都停止了使用。
這次李鄴采用了中型投石機,投桿只有兩丈,投石機稍微前置一點,投兜就能放在城墻上了。
這種投石機是配重式投石機,前面用鐵塊墜下,后面的石塊就投出去了,七名士兵操縱一部投石機,不過射程不遠,只有百步左右,唐軍準備用來投射硫磺炭火泥,漫天飛射,在長安效果不錯。
另外,還有三架超級投石機,高達五丈,拋竿長八丈,可將八九十斤的重物投到五百步外,唯一的缺陷就是需要大量人手,一架超大投石機需要兩百人一起推動兩座大型絞輪,不過三架超大型投石機只需要六百人,問題不大。
李鄴看得清楚,喝令道:“大型投石機準備!”
三架超大投石機已經(jīng)準備就緒,有幾名士兵將油紙托墊的大包硫磺炭火泥放在鐵投兜內,足有八十斤重。
兩萬吐蕃軍已經(jīng)沖到五百步外,李鄴冷冷下令,“發(fā)射!”
發(fā)令臺上士兵紅旗揮下,士兵點燃了油紙包內的硫磺炭火泥,投兜內猛烈燃燒,三架超大投石機驟然發(fā)射,三只燃燒的油紙包飛上了天空,硫磺炭火泥在半空中散開,儼如仙女散花一般,向下方密集的人群飛射而去。
無數(shù)吐蕃士兵被射中,頭上、身上、臉上、腿上,燃燒迅猛,很多士兵本能地去拍打身上的火苗,硫磺炭火泥立刻粘在手上燃燒,劇烈的鉆心疼痛讓很多士兵倒在地上,蜷縮成一團,聲嘶力竭地嚎叫。
但對于吐蕃軍士兵,他們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依舊鋪天蓋地向前沖鋒,這時,
激戰(zhàn)金城(下)
之前高秀巖給李鄴說過,飛梯最大的弱點就是它的繩子,這也是破解飛梯最好的辦法。
李鄴采納了高秀巖建議,他挑選了一千名神箭手,安置在各個馬面墻上,用弓或者弩專射飛梯的繩索,這里面有個概率問題,一個人不一定射得中,那么增加到十個人,可能性就增大十倍,增加到一百人,可能性就增加到百倍。
但把賭注押在一個地方,這絕不是李鄴的做事風格,他不僅準備了一千名神箭手,還準備了兩千重甲步兵,若神射手沒有成功,則由重甲步兵來專門對付二十架飛梯的吐蕃士兵攀城。
就在李鄴身邊三十步外,兩架飛梯已經(jīng)豎起起來,李鄴看得清楚,他抽出兩支箭,張弓搭箭,兩支箭快如閃電,正中兩根繩索,卻沒有任何效果,他這才發(fā)現(xiàn)每一架飛梯竟然都有七八根繩索,根本分不清那根繩索有用。
他索性扔掉弓箭,身上的八把飛刀疾速射出,八根繩索全部被飛刀斬斷,在最里面的隱藏處,崩得極緊的繩子突然斷裂了,只見兩架長梯從空中重重砸下,一片慘叫,攀在梯子上的六十名吐蕃士兵當場被砸死斃命。
與此同時,飛梯接二連三出事,不過二十架飛梯只損失了三成,唐軍還是小看了吐蕃人的智慧,吐蕃人設了很多疑繩,神箭手射中的大部分繩索沒用,最終還是有十四架飛梯架上了城頭。
吐蕃軍士兵紛紛跳上城頭,和城頭上唐軍激戰(zhàn),馬重英大喜,立刻下令道:“傳來所有攻城士兵向飛梯匯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