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李亨點了點頭,“就采用方案一,按照他信上的條件來實行,朕唯一的條件,他們必須以朝廷軍隊的名義出戰!”
李亨當即下了一道旨意,命人十萬火急送往長安。
朝廷抗疫的大本營設在陳州的項城縣,李岱率領數十名官員,幾百名醫師和上萬軍隊進行防疫。
長安運來的第一批糧食物資已經送到項城縣,李岱和所有人一樣,戴著口罩,手上也戴著鹿皮手套。
口罩和手套是長安送來的最及時、也是最重要的防疫裝備,深得醫師們的贊許,太實用了。
李岱當即拿出數千匹細麻布,組織數千女子縫制口罩。
首先是要把軍隊疫情控制住,李岱下令扎了四座大營,一座健康營,一座緩沖營,一座觀察營,一座疫病營。
目前軍隊感染疫情人數大概是六千人,和病人有接觸的士兵有三萬人左右,其他都是健康士兵。
很多醫師都參與過天寶十二年亳州大疫的救治,都有經驗,病人上吐下瀉,頭痛腹痛,渾身乏力、干咳、身體發燒,病情完全一樣,還是傷寒。
天寶十二年的疫情并沒有完全消除,這次淮河發水,疫情又出來了。
藥材有限,但老姜很多,所有健康的士兵每天都喝姜湯,要用石灰水洗手,要喝開水。
最嚴格的是觀察營,三萬多士兵每人蹲在一個石灰畫的圈里,有點像畫地為牢,每天有人來送飲食,并觀察情況,根據經驗,只要三天內沒有發病,就可以視同沒有被感染,送去緩沖營居住。
緩沖營則住在帳篷內,十人一帳,再呆三天,都沒有發病,就可以回歸健康帳了,如果有人發病,病人去疫病營,同帳其他人返回觀察營。
但運氣還不錯,目前為止,沒有發現漏網之魚。
這天下午,李岱匆匆來到潁州汝陰縣以南三十里處的民營內,這里是整個疫病最嚴重的地區,有二十余萬人,包括潁州本地人和淮河對岸壽州逃難來的百姓。
戰爭暫時停止,李希烈率軍撤退去了廬州,百姓們自發搭建了一座浮橋,無數難民向潁州涌來。
為了讓潁州百姓不北竄,朝廷在汝陰縣扎下十幾座大營讓百姓臨時居住,并每天賑粥。
治療也和軍營一樣分級管理,分成疫病營,緩沖營和健康營。
相對于軍隊的井然有序,民營就顯得十分混亂,很多家庭都不愿分開,要和親人呆在一起。
不斷有全家人一起感染,被送回疫病營。
疫病營內到處哀嚎遍野,不斷有大車拉著死去的人,送去焚燒區火化,連著死者的個人用品一起燒掉。
李騰空帶著數百名道士在忙碌救助染病的人,他們用大鍋熬制藥湯,用柴胡、麻黃、桂枝和甘草一起熬湯,很多病人病情都有好轉,雖然還是乏力,但上吐下瀉止住了。
好轉后就去另一邊居住,開始喝粥,很濃稠的粥,調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