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外殼僅在側面有一條細長的透明帶狀窗口,由可控電致發光材料構成。
當設備運行時,這條光帶會流淌著一種深邃的、如同極光般的藍色光芒,其流動的形狀,實時反映著內部生成的“刻印場”的復雜波形,是使用者唯一能直觀看到的工作狀態窗口。
“刻印器”的核心任務是生成一個極弱的調制復合場,并通過接口無損地傳遞到量子態穩定囚籠。這個場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定制化微擾磁場和共振催化場。
定制化微擾磁場的場源核心,是一個微型化超導量子干涉儀陣列。它們被精確控制,產生強度在阿托特斯拉
(aT,
101
T)
級別的、極其微弱的磁場。
“刻印器”的中央計算機將需要發送的追蹤識別碼,例如“海盜廣播”數字序列,輸入“刻印器”的波形生成系統。
系統將其轉換為一個對應的、振幅極低但模式復雜的振蕩電流信號,驅動干涉儀陣列。
最后,干涉儀陣列產生了一個與數字序列完全同構的、振蕩的弱磁場,這個磁場就是要“刻印”的信息載體。
而共振催化場的場源,則是
一套可調諧的、極端線寬的激光器或微波發生器,其頻率穩定度達到鐘級別。
該場被精確調諧到離子某個特定超精細能級躍遷的旁側,即失諧于共振頻率,它不直接激發離子,而是與離子的能級結構發生極弱耦合。
這個場本身不攜帶信息,它的作用是像一個放大器或共鳴音叉。
當微弱的編碼磁場試圖驅動離子時,共振催化場極大地增強了離子波函數對微擾磁場的響應靈敏度,避免微擾磁場過于微弱,無法在遠端產生可探測的效應的情況。
至于上述兩個場的疊加——在“刻印器”內部,這兩個場并非獨立產生。它們的發生源被一個量子反饋電路所同步和控制,確保它們在時域上完美同步。
生成的復合場通過超導波導管被引導至對接接口,輸出到“量子態穩定囚籠”。
波導管的設計確保了場在傳輸過程中模式不畸變、能量不泄露,最終被精準地、純凈地施加到“信使粒子”上。
說完了“量子態穩定囚籠”和“量子態諧波刻印器”,接下來,則是用來探測量子真空擾動的“量子真空漲落諧波分析儀”。
這是一個巨大的、啞光黑色的球體,直徑達到了近十米。
球體表面并非完全光滑,而是布滿了無數個六邊形的冷卻面板,像巨大的昆蟲復眼。
從球體的核心,向外延伸出八根折疊的“觸須”。
這些觸須由新型碳納米復合材料制成,輕盈且堅固,展開后長度可達數百米。
它們并非筆直,而是形成某種對數螺旋,觸須的末端鑲嵌著最為關鍵的量子真空傳感器節點,以最大化“傾聽”的空間范圍。
“量子真空漲落諧波分析儀”的工作原理基于量子場論,旨在探測由“被刻印粒子”擾動而產生的、特定模式的真空漲落變化。
它的探測目標,是調制過的量子真空漲落——根據量子力學,真空中并非空無一物,而是充滿了不斷隨機產生和湮滅的虛粒子對,如電子-正電子對。
這個過程是完全隨機、無規律的,是真空間的“背景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