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我們最宏大的工程,”費拉里斯的聲音帶著驕傲,“‘戴森碎片廠’,它不是完整的戴森球,而是由數百萬個直徑10到50公里的小型工廠模塊組成的分布式網絡,每個模塊都是獨立的部件制造廠和能量收集站。”
礫巖開口了,言簡意賅:“利用恒星來制造?”
“利用光壓。”費拉里斯飛快地答道,“模塊內的‘光壓鍛造爐’利用恒星光子產生的巨大但均勻的壓力,將金屬原料壓制成超長構件,比如長達一公里的主炮炮管。這種工藝的密度誤差低于萬分之一。”
“那如何建造整艦?”瑾好奇地問。
“協同。”主屏幕上出現一個適時的模擬動畫,“當需要建造超大型星艦,比如直徑百公里的母艦時,這數百萬個模塊會如同受到無形之手的指揮,迅速向核心點匯聚,排列成一個臨時的球形巨型船塢。”
“每個模塊負責生產并安裝星艦的一個局部區塊,整個過程如同在恒星周圍進行一場規模空前的立體金屬拼圖。從遠處看,平時它們只是不起眼的金屬塵埃,唯有在組合之后,才會展現其真正的形態。”
很快,畫面轉到一顆呈現淡藍色的冰巨星。
它的軌道上,漂浮著數千個如同巨大水母般的“氣球式制造艙”,由柔性管道連接,隨著行星的氣流緩緩飄動。
“這是‘mx-23’,一顆冰巨星。這里的‘冰巨星浮廠’利用的是其極寒和富含水冰、氨冰的大氣。”費拉里斯介紹道。
“每個制造艙都填充著氦氣與甲烷,使其能漂浮在大氣上層。它們通過‘低溫捕獲臂’收集水冰和氨冰。”
蔓姝提問:“這些冰能做什么?”
“水冰分解為氫和氧,氫用于燃料電池,氧用于制造塑料。”
“氨冰中的氮則被高壓壓縮成固態氮晶體,硬度接近鉆石,用作裝甲緩沖層。”費拉里斯解答。
“制造艙本身由超低溫合金構成,內部靠燃燒甲烷的熱核反應堆維持宜居溫度。”
“主船塢是一個直徑300公里的巨型氣球艙,可以直接從大氣中提取氘氚為星艦引擎加注,實現建造加注一體化。”
畫面繼續移動,最后定格在一對相互繞轉、距離極近的巖石行星上。
在它們的引力平衡點L4點,兩座結構各異的工廠如同雙子星般遙相呼應。
“這是‘mx-15A與b’組成的雙星系統。L4點的‘雙行星聯動廠’充分利用了雙星系統的特性。”
費拉里斯指向A行星工廠,“它靠近富鐵行星,專攻結構部件。”又指向b行星工廠,“它靠近稀土行星,專精精密設備。”
礫巖敏銳地發現了關鍵:“雙星工廠?它們是如何協作的?”
“通過‘引力彈射軌道’。”主屏幕上立刻展示了一段模擬動畫,“利用雙星系統的引力差,像彈弓一樣將重型部件從A廠無動力彈射到b廠,誤差極小。”
“兩個工廠外側各有一個干船塢,A廠完成船體組裝,b廠完成設備安裝,最后通過‘跨行星牽引束’將整艦拉過去完成最終整合。這種分工協作模式能將建造周期縮短一半!”
所有的介紹完畢,視頻窗口的費拉里斯謙卑地低下頭:“礫巖主席,這就是下聯數千年來積累的工業基石。它們現在都屬于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