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分一秒的流逝,礫巖緊皺的眉頭也逐漸舒展開來。
原來自己遇到的這種銀霧,就是所謂的“量子膠。”
而“量子膠”,實際上是一種利用量子糾纏和拓撲序特性制造的超級粘合材料,可在原子尺度實現“絕對結合”——被粘合物在量子層面被視為同一物體,而分離需消耗宇宙級能量。
青冥號與其說是被“量子膠”粘住了,不如說被同化為了量子膠的一部分,所以才轉化成了宏觀量子狀態。
“量子膠”的核心特性有三條:
1。跨維度粘合:不僅能粘接常規物質,還能將宏觀物體與量子泡沫、暗物質、甚至時空褶皺強制耦合。被粘合物的表面原子形成長程糾纏態,即使相隔光年,仍共享量子態。
2。強度悖論:其結合力并非來自化學鍵或范德華力,而是通過真空零點能制造微型愛因斯坦-羅森橋(蟲洞),在普朗克尺度上“縫合”物體。結合界面形成非阿貝爾任意子結構,機械破壞僅導致局部拓撲變形,而非斷裂。
3。熵減效應:粘合過程釋放負熵,使結合區溫度逼近絕對零度(分子振動凍結)。
而“量子膠”的性能參數,可以說十分變態,簡單總結如下:
1。抗拉強度:需用恒星引力(102N)才能剝離1cm2的膠層。
2。工作溫度:絕對零度至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態(1012K)。
3。固化速度:瞬時(觸發后時間箭頭局部逆轉,使“未來已粘合”成為可能)。
至于“量子膠”的生產抑或是制備方法,文章里也進行了充分的猜測,可能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方法1:黑洞蒸發萃取法
步驟:
1。制造微型黑洞(質量≈10kg,霍金溫度≈1012K),約束于磁懸浮腔。
2。收集霍金輻射中的玻色子(如光子、引力子),經超導篩分器過濾。
3。誘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1nK環境下,使輻射粒子形成宏觀量子態。
4。注入拓撲缺陷:用宇宙弦碎片穿刺bEc,生成非阿貝爾任意子陣列。
5。冷凝定型:施加10t磁場,將量子態凍結為膠狀物質。
這種方式的最終產物,是一種銀色半流體,接觸物體時會“量子隧穿”至其表面原子間隙。
方法2:強相互作用力重構法
步驟:
1。夸克解禁閉:在量子對撞機中短暫釋放夸克(能量≈101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