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開始。。。。。。多波段傳感器陣列啟動。。。。。。引力場測繪進行中。。。。。。大氣成分光譜分析……”
嵐的聲音一絲不茍,手指則在控制臺上飛舞,主屏幕上開始涌入海量的數據流,ngc
6025d的全息模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各種數據標簽填充。
數分鐘后,嵐開始了她的初步匯報:
“初步掃描數據反饋,目標ngc
6025d,確認為巖石行星,整體結構穩定。基本地理參數如下:質量約為桑坦星的0。81倍,具體為7。36
x
102?
千克。平均密度5。32
gcm3,赤道直徑約公里。”
礫巖凝視著屏幕,微微頷首。
“大氣層情況?”他追問,這顯然是評估打擊效果的關鍵數據之一。
嵐立刻調出大氣層分析子界面,一組組復雜的數據滾動顯示。
“大氣層已被顯著加厚和成分調控,猜測是經過了長久的人工改造。”
“現有大氣層厚度約200公里,遠超桑坦星尺度。”
“主要成分:氮氣(n?)占比68%,氧氣(o?)占比29%,其余為氬氣、二氧化碳以及用于氣候調控的特定惰性氣體和納米懸浮粒子,總量約3%。大氣總壓約為桑坦星的1。3個標準大氣壓。”
“一個厚實的‘空氣墊子’。”礫巖低聲評價了一句,接著問,“溫度和風場呢?這種改造程度,自然氣候應該不存在了。”
“沒錯。”嵐確認道,調出了氣候控制系統模擬圖。
“由于全球性的人造建筑覆蓋和大氣成分調控,行星表面溫度梯度極小。”
“掃描顯示,赤道區域平均地表溫度維持在25攝氏度,兩極地區因能量接收差異,略低,約為18攝氏度。”
“全球溫差被嚴格控制在10攝氏度以內,實現了近乎完美的氣候恒溫,但這樣的操作,能耗應該非常大。”
隨后,嵐飛快地切換了顯示圖層,展現出大氣流動的矢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