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他們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得到權貴們的賞識,從而踏上成功的捷徑。
酒樓內進出之人,基本都是衣著光鮮,舉止文雅之人,談吐間流露出深厚的學識與修養。
可以說,“出入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就是群英薈萃樓最生動的寫照。
這一切,無疑與位于同一條街上的聚賢書院息息相關。
聚賢書院作為京城除了國子監外規模最大、名聲最響亮的民辦私學,為這條街乃至整個京城的文化氛圍增添了濃厚的底蘊。
群英薈萃樓正是借助了這樣的文化氛圍,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光顧。
再加上這酒樓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處內城繁華地段,與國子監也相距不遠,名字寓意又好。
因此,來這兒吃飯喝酒的多是國子監和聚賢書院的學子,甚至京城里的官員們下衙后也喜歡來這里,約好友,品酒談天,打發時間。
黛玉一行人踏入群英薈萃樓,首先便被左右兩邊墻上張貼的字畫給吸引住了。
林如海是來過群英薈萃樓的,他目光掠過墻上的一幅幅作品,未尋到自己那熟悉的字跡,卻也并不在意。
時間過去太久,若是能保留到現在,他才奇怪呢。
注意到樓內投過來不少好奇的目光,他便也不急著上樓,而是陪著黛玉和權景瑤慢慢挪動步子,仰頭細細觀賞著墻上的墨寶。
他們注意到,上面的墨漬很新,顯然都是近期所作。
看出幾人的疑惑,候在一旁的小二忙機敏地上前介紹,說這些樓下的墨寶,皆是近三年間光顧本樓的文人墨客留下的。
說著,小二還指了指其中掛在最顯眼位置的幾幅字畫,“客官請看,這幅是去年科舉的狀元的親筆題詞,而那幅,則是當朝陳大學士于上元節時,酒酣耳熱之際,所提的佳作……”
權景瑤聽后,好奇心起,追問道:“聽你這么一說,樓里還保留著三年前的墨寶嘍?那那些更早的墨寶都到哪兒去了呢?”
伙計自豪地抬起頭,望向二樓,解釋道:“不瞞客官,三到九年前的墨寶,我們都精心收藏在二樓;十年至二十年前的,則在三樓;二十年至三十年前的,位于四樓。每十年上一層樓,以此類推……”
黛玉雖重生了,但對詩文的喜愛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此時見了這些優秀的詩文,雙眼就緊緊地黏在上面,仿佛被磁鐵吸引住了一般,動彈不得。
林如海將底下大致瀏覽了一遍,目光在大廳里一掃,見一樓幾乎客滿,就抬腳往二樓走去。
喜歡重生黛玉清仇錄請大家收藏:(xiake)重生黛玉清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