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卡側過身子——只有這樣她才能看到一旁的奧古斯特維奇。
“宇航服氧氣還有余量,我們再檢查一次。”
“不,我們不能這么盲目的找。”奧古斯特維奇松開雙手,讓自己的身體立起來了一些。
出現在他眼中的是星辰號上的焊接縫合點——但那附近有不少的管道和支架。
“那里,只有那些支架和管道下面還沒有檢查。”
伊萬卡跟著看去,那地方就算自己脫了宇航服也伸不進手去,實在是不知道該怎么檢查。
她還沒來得及開口,一旁的奧古斯特維奇已經開始在慢慢往前爬去。
“好吧。”
伊萬卡跟著向前爬去,笨重的宇航服和微重力環境讓她的動作很是遲緩,身后的安全繩彎曲著飄在太空中。
當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中慢慢爬行時,一場意外卻在他們看不到的地方發生。
某個脫離軌道的衛星撞上了一塊飄蕩著的廢棄防護殼,二者迅速在太空中變成一堆碎片。
根據歐洲航天局空間碎片辦公室2023年提供的估算數據,地球軌道上尺寸在10cm以上空間碎片約有個,1~10cm之間的約100萬個,1mm~1cm之間的約1。3億個。
10厘米以上的碎片可以被歸類于可見可測的大型碎片,這種大小的碎片甚至可以被地面觀測追蹤并預估飛行軌跡,提前預測其與空間站的相撞風險,并提醒空間站變軌。
至于無法預測的小型碎片,則是寄希望于空間站自身的抗撞擊能力,根據NASA標準,國際空間站的防護結構要求能夠經受住1。3厘米鋁制球體以7kms速度且垂直于表面的撞擊。
國際空間站大部分艙段還采用了填充式whipple結構,可以抵御部分小型碎片的直接高速撞擊,系統化分布設計也能讓空間站在遭受一定的撞擊后仍然保持運作。
盡管如此,空間站自身對碎片撞擊的應對能力仍然很差,加之空間站本身并不靈活,有時甚至需要貨運飛船提供輔助升力。
更何況,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地面”還能夠提供保障的前提下,僅憑空間站自身的傳感設備,能不能檢測20公里以內的碎片都是個問題。
直到衛星撞擊發生后36分鐘,伊萬卡才發現太空中出現了一些“不尋常的星星。”
“嘿,松田,你能看到我看到的嗎?”
艙內的松田飄向另一側,抬起頭來看向屏幕中的畫面。
那是伊萬卡的頭盔攝像機,在空間站的左前方靠近地球一側出現了一道一閃一閃的微弱光亮。
他最開始以為是攝像頭上的噪點,但那道光亮正在逐漸變大,似乎正在朝著空間站襲來。
“伊萬卡,把你的頭盔燈關了,”松田抓住扶手,穩住自己飄起來的身子,“本杰明,去看看傳感器。”
伊萬卡關掉頭盔燈,抓住一旁的支架向下爬去——只有這樣她才能直起身子看到前面的情況。
現在的距離仍然只能看到如同星星一般閃爍的光點,至于那到底是什么,她并不清楚。
那是上千個衛星解體后的碎片,大小從數十厘米到幾毫米不等,正在太空中迅速形成一片“霰彈”。
這些外形不規則的失控碎片即使在地面指揮中心的觀測下其運動軌道也難以預測,更別提撞擊發生后的小碎片間還會發生二次碰撞。
而所謂的“光亮”,只是旋轉著的碎片反射出的陽光。
不巧的是,這一道“垃圾銀河”已經和空間站的軌道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