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材料需求量本身不大,要升級生產技術,需要大量投入……在沒有上級的資金跟政策扶持情況下,發展更難。”
“紅巖特化跟紅威新材都只是你們下屬的車間,基礎不如其他單位好啊?!?/p>
劉威銘抬起頭,神色平靜地看著陳為民。
也不說話。
陳為民是為了其他單位爭取619手中的材料技術,心中有愧,不敢跟劉威銘對視。
“紅巖特化目前已經建成年產200噸縮水甘油疊氮聚醚(GAP推進劑)的產能,只要三乙醇二硝酸酯跟三氧化二鎳(Ni2O3)、氧化銅(CuO)等材料生產能跟上,都不是問題!”
劉威銘直接把陳為民還想說的話堵死了。
縮水甘油疊氮聚醚,是鈍感高能材料的粘合劑,也是最為核心的材料。
國內本身就有了三乙醇二硝酸酯這種固體燃料推進劑的生產工藝,只不過太過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發生爆炸。
而劉威銘直接拿出了縮水甘油跌單聚醚的生產工藝,交給619的化工車間。
因為有了技術跟主廠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原本布置在龍泉山脈的化工車間直接被619擴大成一個特種化工工廠。
主要生產固體燃料推進劑。
生產玻璃鋼差不多,整個導彈殼體是直接利用玻璃纖維采用纏繞技術生產……
“把玻璃鋼的纏繞技術給我看緊了,必須等到我們的碳纖維取得突破,才能把這技術交出去。”
送走陳為民后,劉威銘專門打電話把重心轉到管理上的趙秉璋叫來。
“放心吧,您不開口,除了成品,一點半成品都不會流落出去?!?/p>
趙秉璋拍著胸脯保證。
他很清楚劉威銘為什么要把生產工藝掌握在手里——復合材料的用途太廣了,不只是軍用,還有民用。
從劉威銘要求廠里撥付1。2億的建設資金,把材料生產車間擴建成紅威復合材料廠,甚至成立材料研發團隊,專門為了開發碳纖維。
“那就好。目前M7彈道導彈最大產能是多少?”
“每月120枚,已經是極限了,除非再擴大產能?!?/p>
趙秉璋一臉自豪地說道。
每個月120枚,意味著一年能生產1440枚短程彈道導彈。
很龐大的產能了。
“這么點???”
劉威銘有些失望,“這可是整合了多家導彈制造廠的生產能力?!?/p>
“劉工,這已經非常龐大了。PL-4改,每個月的產能達到了200枚,還得生產紅旗-11跟紅旗-21防空導彈啊……”
小主,這個章節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后面更精彩!
“防空導彈產能多少?”
劉威銘深吸了一口氣。
沒有全自動化的生產車間,國內空軍窮得內褲都是破洞也舍不得換,哪里還敢再增加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