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會之爭(一)
李鄴回到書房,書桌上果然有一幅畫,準確說是一只卷軸,放在套子里,外面有絲帶捆束。
李鄴小心翼翼打開畫,居然是朱雀自己繪制的,看得出剛剛才畫成,墨跡還沒有完全干透,一座懸崖峭壁上,生長著一棵筆直挺拔的青松,大雪皚皚,青松依舊巍然屹立,在青松上方,一只雄鷹在展翅飛翔,在旁邊還有一只稍小的紅色飛鷹在陪伴飛翔。
這幅的寓意李鄴當然看懂了,艱難時刻,朱雀沒有旁觀,也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站在道德高處譴責自己,而是短短時間內繪制了一幅畫來支持自己,雖然只是一幅畫,但李鄴卻感到了朱雀對自己濃濃的關懷和堅定不移的支持。
患難見真情,李鄴內心的一根弦也被撥動了。
唐朝朝會的形式頗多,有一年一次的新年大朝,還有天子登基后的
朝會之爭(二)
‘當!當!’清脆的云板聲叩響,時間到了。
朝廷紛紛列成文武二隊,文官以右相楊國忠為首,武官則以太子太保、右衛大將軍元素為首。
官員們都是按照散官品階來排列,這次大朝,七品以上官員都要參加,足有數百名官員。
李鄴的散官是云麾將軍,從三品,位于武將中間,武官中光云麾將軍就有七八個,前面則是冠軍大將軍、驃騎大將軍等等各衛大將軍。
一名侍衛在殿前高聲喝喊,“時辰到,入殿!”
鼓樂聲響起,官員們沿著兩側的龍尾道向高高的大殿走去。
龍尾道很高很長,曾發生過年老體衰的老臣爬上不去的情況。
兩隊數百名大臣魚貫進入大殿,大殿上有明確的等階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子,其中三品官階且六十歲以上老臣還有座位。
大臣們都在低聲議論今天的朝會,連宰相楊國忠臉上也有幾分憂色,云陽事件其實已經結束了,除了李鄴有濫殺無辜的問題,其他都已結案,但天子忽然又把它翻出來討論,說明天子對這件事的處理并不滿意。
楊國忠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但幾名手下官員都認為,估計是各地都開始有了群體事件的苗頭,讓天子開始擔憂起來。
這時,侍衛高喊,“陛下駕到,太子殿下駕到!”
大殿內霎時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站起身,挺直了腰,先走來的是太子李亨,他當然也要參加朝會,他的位子在丹陛中部,天子的下面,百官的上方,與他儲君的地位相符。
盡管天子李隆基想換太子,但事實證明,換太子最好的時機是在天寶五年,年初的韋堅案和年末的杜有鄰案幾乎要把太子李亨逼上絕路,要不是高力士在最后關頭拉了一把,李隆基也沒有考慮好新皇儲人選,那么李亨就會墜入萬丈懸崖,被徹底廢除太子之位了。
現在李隆基再想廢太子已經不是那么容易了,一方面固然是楊國忠根基太淺,能力也遠不如李林甫那么手腕狠辣,另一方面也是太子在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尤其天寶八年后,李林甫在孫子李鄴的再三勸說下,開始給自己留后路,暗中和太子結成了共同對付楊家的同盟。
在李林甫的安排下,太子派系的官員不斷壯大,形成在朝內以相國韋見素為首的一群文官,在朝外又有河東節度使程千里和河西節度使高仙芝的支持。
李隆基稍稍有換太子的想法和舉措,便遭到朝廷內外的強烈反對,各種措施推進十分艱難,讓天子李隆基有點猶豫了。
關鍵還有楊貴妃對換太子并不熱衷,畢竟寧王不是楊貴妃的親生兒子,楊貴妃也漸漸不太喜歡這個認養的兒子了,沒有小時候那么聰明可愛,反應有些愚鈍,相貌也差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