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撤離工作有序開展,幸存者營地建設進入新階段。據悉,截至發稿前,西部營地已成功恢復機場一座,各類工廠15家,新建居民區360公頃。對內,人民生活基本穩定;對外,幸存者接納能力大幅度提高。
隨著營地進一步擴張,如何面對感染人群成了離不開的話題。近日,本報記者就有關淪陷區感染人群的問題專訪營地研究中心主任肖博士。
記者:現在大家基本都形成了共識,變異和半年前的大流行是有直接關聯的。那我想請問一下,我們還會再次感染病毒嗎?
肖博士:這個是肯定不會的。大流行所產生的抗體對于當今流行的prion-20-z毒株仍然有效,其本質上就是半年前流行的毒株。
需要注意的是有極少數人沒有在大流行中獲得抗體,這部分人現在接觸了感染者所攜帶的病毒,是有可能發生變異的。
記者:現在有這樣的傳聞,說我們只要守著營地一兩年,感染者就會自然消亡。那您覺得這種說法可行嗎?
肖博士:據我們目前的研究與同國外幸存研究機構的交流來看,可能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
感染群體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會捕獵其他的動物來維持能量消耗。雖然,它們在休眠狀態的能量消耗很低,但鑒于感染者群體龐大的數量,這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首先我講一個,這很有可能引發大范圍的生物滅絕,帶來的生態災難遠比60幾億人喪失了自主意識更加恐怖。
第二個呢,由于城市和城市周邊的動物數量不會太多,很快就會被感染者捕食完,那他們的生活活動范圍就會逐步擴張。這里我要尤其提醒一下,我們還有很多幸存者是躲在山區或者郊區的,這一部分幸存者我們最好是能對他們展開搜救。
最后一個呢,國外有研究機構指出,感染人群在食物耗盡的情況下會同類相食,那么優勝劣汰,極有可能后面還在城市中的感染者都有些特殊能力。
記者:您覺得要對付感染人群,最好的方式是什么?
肖博士:這個其實很簡單,大部分我們現在接收的,或者自己逃往營地的幸存者應該都知道。
最常見方法的就是攻擊頭部,徹底摧毀神經系統。但是實際上我們現在有一個,誤區,就是只能攻擊頭部。
實則不然,我們人體身上的弱點對感染人群來說同樣是弱點。包括心臟,或者使其大量失血,都可以徹底殺死感染者。
記者:那您認為是熱武器還是冷兵器更適合對抗感染者呢?因為現在我們實際上還沒有恢復qiangzhidanyao的生產。
肖博士:對付小規模的感染者用冷兵器最合適。特別是小的鄉鎮,如果我們一次能派出幾十名戰士,身批重甲,用長矛和大盾,那是很輕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