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了指做好的四條凳腿,那木料泛著暗紅色光澤。
“我用的老棗木,經年累月也不容易壞。這木頭可是我早年在后山砍的,擱屋里風干了好幾年,現在用正合適——結實著呢,用個二十年也不會壞!”
宋綿綿鼻子一酸,眼眶微微泛紅。
她記得原來的那個自己。
那個驕傲的主兒,總是嫌那張舊凳子土氣笨拙。
還非嚷著要拿錢去城里買個雕花的大椅子,更是當著全家人的面嫌棄爹的手藝粗糙。
說是“鄉下人的玩意兒,上不了臺面”。
“這木頭的紋路真好看,一圈一圈的,像年輪,像故事……我喜歡。”
宋父一聽,臉上綻放出笑容,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
他手中的刨子用得更有勁兒了。
“喜歡就好,喜歡就好!等明天把凳面也拼好,再上點桐油,保管又亮又牢靠,保準讓你坐著舒心。”
吃晚飯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
菜不多,但熱騰騰的粗面饃、一碟咸菜、一小碗野菌湯,已是尋常日子里難得的豐盛。
宋綿綿放下筷子,深吸一口氣。
“我明日再進一趟城。”
大家一聽,立刻停了筷子,齊刷刷地望向她,臉上都寫滿了擔憂。
宋父眉頭緊皺。
“外頭可不太平啊,前兩天聽說東邊幾個村子都鬧了饑荒,逃荒的人成群結隊往城里擠,路上亂得很。要不是啥要緊事,先別往外跑了,家里缺啥我回頭托人帶回來也行。”
宋綿綿知道父親擔心她安危,但她心里早有盤算。
她打算進城再買些米和面,家里存糧不多了。
更重要的是,她要去找黎安當面問清楚。
那條引水渠的工錢到底還發不發?
若還能繼續干,她還想接些活,多掙點銀子貼補家用。
“我非去一趟不可。這事耽誤不得,我得把話說清楚。”
宋母一聽,急忙放下湯勺,伸手拉住女兒的手腕。
“要不……叫你大哥或者二哥陪你一塊兒去?多個照應,我也能安心些。”
宋綿綿聞言,下意識地轉頭看了眼大哥。
大哥正低頭扒飯,額頭上那道的傷疤還未愈合。
她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