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訓聽罷,似乎覺得有理,便點了點頭。
……
另一頭的管邵寧到了考棚后,便默默落座。
片刻功夫之后,考場里開始鳴金,而后有差役開始舉著考題牌子來。
管邵寧的心里還是很緊張的,其實他對自己實力也沒多少的把握。
畢竟考試某種程度是玄學。
這時,他抬頭,一看考題……四時之宰。
一看這考題,管邵寧立馬就愣住了,此題說難也難,說易也易。
他沉吟了片刻,居然直接提筆,在草稿上寫下:“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振綱挈領之精意,而后可以統攝萬幾,分秩庶正;奏雍熙之上理必有分條析目之實務,面呈后可以因材用器,量能任官,辟鞏固之宏猷……”
管邵寧此時的才智,好像一下子給激發了出來,從破題到承題,居然不需深思熟慮,就迅速的寫出。
而此時,寫下之后,管邵寧的心里很是震驚。
自己終于意識到,這一次他的進步實在太快了。
一方面是盧象升確實教授了自己許多會試的經驗,讓他可以提前熟悉考場。
而最重要的是,張百戶給他提供的大量文章,尤其是大量的做題練習,讓他對于八股更加輕松的應付了。
一篇文章作罷,他松了口氣。
直到考試結束,他誰也沒理,直接提了考藍便離開。
而考官們自是收卷,隨即進行糊名,而后開始了繁重的閱卷工作。
大明朝科舉的規章十分嚴格,幾乎杜絕了絕大多數作弊的可能。
每一篇考卷,名字都會糊去,此后有專門的文吏,用相同的筆跡,重新抄寫考卷。
這樣一來,在考官們眼里,幾乎每一個考卷都看不到考生的名字,而筆跡也是一模一樣。
能做考官,是一個很輕松自在的事,看看這些年輕一輩的八股文章,若是遇到差的,擱到一邊,直接落榜。
可若是遇到好的文章,便難免要拍案而起,擊節叫好了。
按照規矩,劉鴻訓需要在這貢院里住幾日,不得外出,也不得和任何人有聯系,和其他的閱卷們一起,批閱了所有的考卷之后方才可走出去。
好在這里飲食供應都有,也會有專門的文吏伺候著生活起居,所以并沒有什么妨礙。
他一直想找幾篇好文章出來,至少讓自己的下頭,出幾個大才子,如此一來,也好留一個好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