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會拿起一支普通的R-14M,甚至不做過多的瞄準,快速射擊。
砰砰砰!
子彈卻如同長了眼睛般,幾乎從一個彈孔穿過!
她還會演示在快速移動中突然轉身射擊、在障礙物后僅利用狹小縫隙進行精準狙擊等高難度技巧,看得學員們目瞪口呆,包括易普拉欣。
“技巧、心態、環境,三者合一,才是射擊。”
露娜放下槍,淡淡地說,“你們現在,只是在浪費子彈聽響。什么時候能感受到子彈的‘呼吸’,什么時候才算入門?!?/p>
這句話如同禪語,讓易普拉欣陷入了長久的思考。
他開始不再追求單純的速度和數量,而是嘗試在每一次擊發的瞬間,去感受槍械的后坐力傳遞、扳機的臨界點、甚至子彈飛出槍口時那細微的震動。
他的射擊成績,開始從“優秀”向著“精準”和“穩定”蛻變。
夜晚的理論課程,對易普拉欣來說,依然是最大的挑戰。
昏暗的教室里,只有投影儀的光芒和學員們疲憊但強打精神的臉。
軍事地圖符號、戰術隊形變換、無線電通訊規范、外骨骼基礎神經科學原理……
這些知識對他而言,如同另一門陌生的外語。
他盯著復雜的公式和圖表,眉頭緊鎖,額頭甚至因為過度思考而滲出汗水。
蜂醫是主要理論教官之一,他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格外努力卻步履維艱的學員。一次課間休息,蜂醫走到正對著一本《單兵外骨骼系統維護手冊》發呆的易普拉欣身邊。
“遇到困難了,士兵?”
蜂醫語氣溫和。
易普拉欣抬起頭,臉上帶著挫敗感:
“軍士長……這些電路圖和液壓原理……我完全看不懂?!?/p>
蜂醫拿起手冊,翻了幾頁:
“沒必要一下子全部看懂。忘掉這些復雜的圖。告訴我,如果你在沙漠里,外骨骼系統的左腿關節電機突然過熱報警,甚至冒煙了,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易普拉欣愣了一下,思索著回答:
“……立刻停止使用?報告?嘗試降溫?”
“沒錯!”蜂醫點點頭,“這就是最核心的‘故障識別與初始處置’。手冊后面幾百頁的內容,都是為這個‘初始處置’服務的。你需要知道的不是它為什么壞,而是它壞了有什么現象,你第一步、第二步該做什么來保命和維持戰斗力。把理論當成你的武器保養工具,而不是考試題目?!?/p>
這番話如同醍醐灌頂,為易普拉欣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他不再試圖去死記硬背那些深奧的原理,而是轉而專注于理解現象、記憶流程、掌握關鍵操作步驟。
他拿著手冊,追著蜂醫和其他懂行的學員問的不再是“為什么”,而是“怎么辦”、“有什么表現”、“第一步做什么”。
他的理論成績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雖然距離頂尖還有差距,但至少不再是拖后腿的存在。
那股不服輸的狠勁,從體能場轉移到了理論課堂。
喜歡三角洲行動之第三次世界大戰請大家收藏:()三角洲行動之第三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