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沃夫,烏克蘭西部,2025年10月
褪去軍裝的鋒芒,彼得羅夫和李海鎮變成了兩名普通的東歐商務人士,帶著略顯陳舊的公文包,混跡在熙攘的人群中。
他們乘坐的航班經明斯克短暫停留,利用偽造的白俄羅斯身份文件入境,再以波蘭貿易公司雇員的身份,搭乘跨國巴士穿過相對松懈的波烏邊境檢查站,最終踏上了烏克蘭利沃夫略顯陳舊卻充滿生活氣息的街道。
旅途漫長,但并未浪費。
在巴士顛簸的座位上,在嘈雜的邊境咖啡館里,兩人進行了更深層次的交流。
彼得羅夫分享了一些阿爾法部隊在復雜城市環境作戰的殘酷教訓;
李海鎮則講述了在半島南部執行滲透任務時,如何在絕對靜默和極端壓力下保持思維清晰的心得。
他們討論裝備的微調、備用身份的準備、以及面對不同等級威脅時的優先級反應。
一種基于專業能力和對任務共同承諾的、冰冷的信任在兩人之間悄然生長。
利沃夫的秋意比莫斯科更濃,金黃的落葉鋪滿了古老的鵝卵石街道。
按照原計劃,他們將在市中心圣喬治大教堂附近的一家小咖啡館,與一位代號“鯡魚”的FSb內線接頭,獲取關于西爾斯基在基輔活動的最新安保細節和獨立廣場周邊的最終布防圖。
距離接頭時間還有半小時,兩人在教堂廣場周圍漫步,實則進行著精密的“敵情掃描”。
彼得羅夫的目光掃過街角的報刊亭、露天咖啡座的游客、以及停在路邊的幾輛不起眼的轎車。
李海鎮則更關注建筑物的窗戶、高處可能的觀察點、以及人群流動中那些節奏異常的身影。
幾乎同時,兩人腳步微不可察地一頓,眼神在空中交匯了一瞬。
無需言語,警報已在心中拉響。
“兩點鐘方向,戴灰色鴨舌帽,在第三個長椅坐了超過二十分鐘,報紙沒翻過頁。”
彼得羅夫的聲音壓得極低,嘴唇幾乎不動。
“九點鐘,穿棕色夾克,在教堂門口‘拍照’,鏡頭方向一直對著咖啡館入口。”
李海鎮補充,目光平靜地掃過教堂尖頂,“還有斜對面二樓,窗簾縫隙……反光鏡片。”
這些“普通人”的行為在訓練有素的特工眼中,如同黑夜中的螢火蟲一樣扎眼。
他們分散在關鍵位置,看似互不相干,卻隱隱構成了一個松散的監控網,焦點正是那家即將接頭的咖啡館。
“不是沖我們來的,”彼得羅夫迅速判斷,“是針對‘鯡魚’的。他暴露了,或者……已經被替換了。”
這意味著,對方很可能在守株待兔,等著“鯡魚”的聯絡人——
也就是他們
——自投羅網。
“陷阱。”
李海鎮言簡意賅,眼神冰冷。
之前“夜鶯”提供的情報,包括接頭地點和時間,此刻都散發著濃烈的陰謀氣息。
沒有任何猶豫,行動方案在瞬間達成共識——
立刻脫離。